您现在的位置: 吉祥草 > 吉祥草各家论述 > 正文 > 正文

郑义林次第花开,花开见佛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7/27 17:59:37

漫山遍野,次第花开。花开见佛,花落得道,瞬间即成永恒。

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不断蔓延并逐渐席卷全球,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并引发全球性的恐慌。

同时间,各类流感病毒、非洲埃博拉病毒及其他不明病毒此起彼伏,一时间,每个人都活在恐惧和深深的忧虑当中,人类社会走到今天,本以为人类无所不能。可是,在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人类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可奈何。

百般不安,面对无常的世界和接踵而至的灾难,我试图从佛学中寻求答案。

《次第花开》希阿荣博堪布著

第一次读到希阿荣博堪布的《次第花开》,我十分兴奋。我惊叹于一个人竟然可以把佛法讲的如此透彻,而且文字像诗一样优美。我一口气读完,久久不愿从那种平安喜乐的氛围中出来。

在迷茫脆弱的时候,希阿荣博堪布用佛学的智慧,给人以鼓励和启发,他的文字,处处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他以睿智柔和的随笔,朴实生动的开示,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坦然地面对心的本性,从各种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重塑心灵世界的力量。

希阿荣博堪布

希阿荣博堪布,年生于四川甘孜州德格县,是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颇具影响力的弟子之一。多年以来,堪布不辞辛劳地奔赴海内外各地弘扬佛法,深受海内外佛学弟子的尊敬和喜爱,也是当今颇具影响力的心灵导师。

所谓“次第花开”,意思是花朵一个接着一个按一定的顺序开放。适逢春天,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花儿不是同时开放,有的开得早,有的开得晚,正所谓,漫山遍野,次第花开,花开见佛,花落得道,瞬间即成永恒。

多年前,佛陀在印度菩提迦耶成道时,我们却不知在哪里游荡。希阿荣博堪布慈悲地说,佛陀会再来,直到我们不再错过。

佛陀不是神,是个凡人,印度净饭王之子,名字叫悉达多。

有一次,占星家预言太子将来会出家,于是净饭王尽量不让他接触外面的世界,尽量让他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事物。

但成年后的悉达多依然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种种苦态,为了让家人和子民免于生老病死的折磨,他决定去探求离苦得乐的真理。

悉达多悄悄离开皇宫,独自苦修。他以吉祥草为垫,坐在菩提树下,探索人类的本性。

经过长时间思考,他终于悟到了:一切万物,包括我们的情绪和感受,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元素组合而成。两种或多种元素和在一起,新的现象就会产生。整个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因此一切事物都会改变,这就是“无常”,无常意味着变化。

通过这个了悟,悉达多接受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死亡只是这个循环中的一部分。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著;如果不攀缘执著,就不会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自由地活着。

当佛陀说一切和合皆无常,他并不认为那是坏消息,而是简单、科学的事实。

我们能认清因缘的不稳定,就会了解自己有力量转化障碍,并且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而绝望或者盲目,都是相信世间恒常的结果。

无常的概念并非预言世界末日或天启,它也不是对人类罪恶的惩罚。它本身不代表正面或是负面,只不过是事物和合的部分过程。

我们通常只想要无常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真正的解脱来自领受整个循环而不是紧紧抓住自己喜欢的部分。

根据佛陀的开示,人生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类:苦苦、变苦和行苦。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叫做“苦苦”;我们所认为的快乐,因为其本质为痛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这叫“变苦”;陷于轮回中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被种种烦恼束缚,这叫“行苦”。

具体而言,人间的痛苦分为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不欲临。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对痛苦的逃避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承认痛苦是正常的,我们就能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当中。

追本溯源,导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绪。事情上,情绪即是痛苦。一切情绪都生起于自私。也就是说,它们都与执着于自我有关。

情绪虽然看似真实,但不是一个人本具存在的一部分。只是特定的因缘聚合在一起生发的。基本上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偏见,在每一种情绪之中,都存有分别心的成分。如果你认真地想根除痛苦,你必须培养觉知,留心你的情绪,并且学习如何避免被情绪鼓动起来。

寂天菩萨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有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多数时候,我们是生活在外部世界里。我们忙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工作、交际和娱乐,难得有时间想一想自己,也难得有时间想一想人生。可是,当我们遭到厄运或不幸时,我们忙碌的身子停了下来。

厄运打断了我们所习惯的生活,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迫使我们与外界事物拉开了一段距离,回到了最真实的自己。

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个机会,肯于思考,就会对人生获得一种新眼光。佛陀把对苦难的认识看作觉悟的起点,自有其深刻之处。人生固有悲剧的一面,对之视而不见未免肤浅。当然,我们要注意不因此而看破红尘。

我相信,一个历尽坎坷而仍然热爱生命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

希阿荣博堪布说,“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

佛陀关于无常和因果的开示给了我们无限的勇气和希望,哪怕最穷的、目不识丁的藏民也深信因果并能无惧地接受无常。人们逃避无常是因为人们以为无常只是人生的一种遭遇,只要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就可以规避。无常不是人生的一段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

相信因果不等于相信宿命,否则,我们不会那么精进修行,去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当你做一件事,如果心量放大到把所有众生的安乐都考虑进来时,你就能够坦然地承受所有的辛苦、磨难。

死亡只是目前这个生命的结束,而这段生命所承载的因果仍将继续下去。

现代人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假设,我有时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们不假设有来世呢?这并不比假设有明天或者明年更荒谬。

对轮回半信半疑的人们,不妨采取“科学”的态度,承认自己不知道轮回是否存在,同时不排斥了解更多关于轮回的知识。

追求觉悟的过程,就像在一个无边无际的迷宫里突围,没有佛学智慧的指引,我们永远都将被困在里面,原地打转。

皈依佛法需要胆识,因为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对安全感的幻想。皈依,不是修行的起点,它是整个修行。

因果轮回、世事无常,无论佛家弟子还是普通众生都能接受这一观点。所谓因果,是指人所做的事情都会有映射:大到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小到一个人所做的事情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自己或下一代的生活。

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也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无论自觉或不自觉,生活中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太重要,工作、家庭、金钱、声誉、感情,我们希望这一切都尽在掌握中,四平八稳,安全放心。为此,我们把全副精力投入生活还不够,还要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中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得越快。

在无常面前,以强化生活和个人欲望的满足为中心的修行变得支离破碎,收效甚微。我们若能放松下来,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关重要,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修行上,生活并不会因此变得更糟。相反,真正的转变会在这时出现,我们也会因为放松而第一次尝到自由的滋味。

所以,放松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课。

生活中,我们最习惯的状态是紧张、对抗,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一切都紧张兮兮。我们不喜欢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外,任何一点不确定都会让我们焦躁不安,所以我们总是神经质地忙碌着,即使身体没动心里也没停过,深谋远虑想防微杜渐。一帆风顺时,我们希望这种美妙的状态能一直保持下去,不想看到任何突发事件打破生活的完整与平静。

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让我们心头一紧,必须立即判断出它的利弊以采取相应的行动。我们自以为是生活的故障检修员,整日一副严阵以待的模样。顺境如此,逆境更是可怜。修行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对抗,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这称为自在。

希阿荣博堪布回忆自己17岁时,在家乡跟随才旺晋美堪布修学佛法,他一开始紧张而兴奋,每天把自己关在小屋里没日没夜地修行。起初一切都正常,直到观修寿命无常时问题出现了: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观想,使他的身体过度紧张而僵硬,对无常的觉察使堪布内心充满沮丧、哀伤。终于有一天,他从本应闭关的白天迷迷糊糊地走出了小屋。他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只想摆脱心里的困窘不安。

这里,上师才旺晋美堪布开启他说,“弟子,你应该把窗户打开,看外面的虚空,宁静而广阔。尽量放松身心,凝视天空,慢慢地把心融入天空中,安住。”希阿荣博堪布按照上师的提示去做,果然很快走出了困境。

放松下来,让心与外界连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状态或是结果,只是安住,这实在是最为重要的修行。

进入现代社会,时间仿佛被人按了快进,所有人都在往前奔跑。跑着跑着,当精神奔跑的速度赶不上身体奔跑的速度,便滋生无限焦虑。这焦虑来源于内心,只有精神富足才能驱赶焦虑,重获内心的宁静。

人的心理活动无外乎三种主题:自己与外物,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己。自己与自己,是所有心理活动的基础,学会自己与自己亲密相处是重中之重。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成熟地觉察自己身、语、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

真正自我开放的人,心中必怀着敬意看待自己当下的体验,尊重自己的洞见,不否认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失去内心的庄严,即使面对自己的狭隘、混乱,依然不忘记知足和感恩。做到这点对内心修行来说非常重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只有不放弃自己才会不放弃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才会愿意去体验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的潜力,才会相信他人觉悟的潜力。本书作者直面真实的自己,正视自己的过往,心理认知层面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已然值得尊重。

大乘佛教徒为了一切众生的最终解脱而发愿修行佛法、证得无上正等觉,这种发心称为菩提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以及安乐因”,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这就是慈心;“愿诸众生远离痛苦以及痛苦因”,希望所有众生都远离痛苦,这就是悲心;对自己感恩,对他人随喜,这就是喜乐;对一切欣然接受,自然平等地对待众生,包容一切,毫无偏见,就是舍心。这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善良可以说是学佛者最核心的人格,善良之心是一切世间功德的源头,善良是对所有众生怀有一颗慈悲之心,这和孔孟之道不谋而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关于修行,天下大有成者的观点是相通的。

在时间的维度里,皮囊终会老去,最后所有的光鲜都会被褶皱吞噬,而思想不会。愿每一个修行和不修行的人都能获得内心的宁静。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急不躁,静等次第花开。

作者??郑义林华董汇秘书长,蓝狮子中国企业研究院顾问,香港科技大学深圳校友会执行副会长。社会活动家、作家,代表作品有《相遇在美好的时代》、《回归未来》、《商界理想国》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angcaoa.com/gjls/419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吉祥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