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祥草 > 吉祥草功用主治 > 正文 > 正文

古建部受邀参加北大ldquo文化研修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6/11 16:49:38

图1、北大“文化研修班”学员与杨红老师、卓媛媛老师合影

年4月29日下午,北京大学组织的年第一期“文化研修班”来到故宫进行深入学习与观摩,故宫古建部的杨红老师与卓媛媛老师共同为同学们实地讲学,通过深入分析午门、太和门、太和殿及其附属建筑的建筑形制及彩画装饰等内容,令同学们身临其境感受故宫古建筑布局及单体建筑细节之美,更惊叹于故宫古建筑专家殚精竭虑保护和恢复古建的艰辛与成果的辉煌(图1)。

参观午门

VisittheMeridianGate

同学们由午门开始参观,杨红老师首先详细介绍了其建筑历史与建筑形制,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讨论热情(图2、3)。午门坐落于紫禁城的中轴线的最南端,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年),清初李自成败退前将其部分烧毁,顺治四年重建。午门是紫禁城四个城门中最为重要、等级最高的城门,正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体现了建筑“九五之尊”的最高规制。整体建筑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午门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为城楼,下为墩台,中间为正楼,两侧为明廊。城台东西两端分别向西南延伸,如同飞鸟的双翼,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四角各有一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整体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图2、午门整体建筑

图3、杨红老师介绍午门建筑历史概况

午门共有五个门洞,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或者每年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明清时期,午门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每遇重大战争,大军得胜凯旋,要在午门向皇帝敬献战俘,称“献俘礼”;另一方面,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将在此进行“廷杖”,所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

除建筑历史及形制外,杨红老师结合帝后生活起居详细解读了彩画的五种主要类型及现存实例(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宝珠吉祥草彩画和海墁彩画),并以午门彩画的绘制历史变迁为切入点,将来龙去脉娓娓道来。清朝入关后,受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与历史文化影响,带有鲜明的满、蒙、藏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彩画传入到紫禁城。午门正楼及四座角亭内檐,至今大部分还保留着清初以大红色地为基调的彩画类型——宝珠吉祥草彩画(图4),彩画风格炽烈豪放,在紫禁城中仅此一处特例。其形式与沈阳故宫凤凰楼室内彩画、努尔哈赤清福陵彩画、皇太极清昭陵彩画相似。此种题材的彩画是清《工部工程做法》彩画制度中的“西蕃草三宝珠”,属于“琢墨彩画”。

图4、午门正楼内檐清早期“宝珠吉祥草彩画”

在历史进程中,午门历经多次修缮,其彩画也多次重绘,现存较完整的明代彩画遗迹只保留有一处,即正楼内檐明间前檐下金枋侧面及底面的混金旋子彩画(图5)。从年日本学者拍摄出版的《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一书中午门老照片看,正楼及四座角亭外檐彩画已更改为龙草和玺彩画(图6),从彩画残破程度分析,其绘制年代下限为年,上限至少是清代中期,推测为乾隆时期彩画重绘风格。可见,午门外檐彩画在乾隆时期等级已经提高,由宝珠吉祥草彩画改绘为龙草和玺彩画。年瑞典人拍摄出版的《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集》老照片显示了午门外檐在袁世凯登基成为民国大总统时重新绘制为龙草和玺彩画(图7)。直至年午门正楼及四座角亭外檐根据故宫修缮计划按正楼内檐重新绘制宝珠吉祥草彩画(图8)。

图5、午门正楼内檐明代“混金旋子彩画”小样(张德才、何文奎绘)

图6、年日本学者拍摄出版的《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老照片

午门正楼后外檐龙草和玺彩画

图7、年瑞典人拍摄出版的《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集》老照片

午门后檐龙草和玺彩画

图8、年重绘后的午门正楼外檐“宝珠吉祥草彩画”

当时,设计者主要考虑修缮前的外檐龙草和玺彩画经袁世凯时期改做,面目全非,已不是清朝末期的做法,没有保留价值,同时根据古建筑修缮时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并遵循同一座建筑内外檐彩画应一致的一般规律,才确定了按清朝早期内檐彩画重新修缮的方案。年故宫大修午门彩画时,为了使故宫整体建筑达到“康乾盛世”的风貌,午门建筑彩画也应恢复清代最昌盛时期的总体面貌,使三大殿门前区的建筑彩画总体上达到协调,所以按历史老照片复原龙草和玺彩画(图9、10)。

图9、年午门正楼复原龙草和玺彩画

图10、杨红老师展示史料图片

接下来卓媛媛老师就午门的建筑结构,展开了更为详细的介绍(图11)。午门正楼,是一座重檐庑殿式建筑,古代称为四阿顶、庑殿顶,或称为五脊殿。其面阔九间共60.05m,进深5间为25.00m,楼身通高37.95m,横宽比约1:2.2,建筑总面积共.3m2,仅次于太和殿。午门的内部梁架采用木结构,正身梁架采用“甃门式”做法,当中以通天柱上承五架梁,柱身外侧改用单、双步、三穿梁插金做法,用以固抱整体排架。甃门内自五架梁以下不用大梁,中间高旷,更有利于使用。两稍间横向梁栿逐步采用八梁叠架,与正身梁架直交,以适应庑殿两山斜坡形式。午门城台高大,城上楼亭主次大小井然有条,反应了古代名师巧匠在建筑技艺上精湛的水平与成就。

图11、卓媛媛老师讲解午门建筑结构

参观太和门

VisitTaiheGate

紧接着两位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太和门前,介绍了太和门建筑及彩画的相关内容。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当时称奉天门;嘉靖四十一年(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年)改为今名。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顺治元年(年)九月,满族统治者定鼎北京后的第一个皇帝福临即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4间,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图12)。

图12、太和门建筑外观

杨红老师以太和门为例,详细介绍了和玺彩画的形制特征。和玺彩画是清代建筑彩画中等级最高的一种,由找头-方心-找头三部分组成,以横置的W形曲线为间隔,绘以龙凤等图案,主要线路沥粉贴金,并以青、绿、红色衬地,色彩艳丽,金碧辉煌。和玺彩画使用有较多的讲究,凡画这种彩画者,如在明间箍头是上青下绿,明间两旁的次间、稍间则箍头颜色上下依次颠倒互换配色,次间上绿下青,稍间又上青下绿。形式各异的龙纹按照规矩绘制在和玺彩画的不同部位,通常在箍头盒子内画“坐龙”,找头画“升龙”或者“降龙”,方心之内画“行龙”,间或画龙凤,整个彩画的分布从方心开始,向两端做对称式。

太和门内外檐彩画形式和纹样略有不同,内檐为龙和玺彩画,外檐为龙草和玺彩画(图13、14)。这是为什么呢?光绪14年,雷击起火,太和门被损毁,光绪15年大婚后重建。我们可从年日本学者拍摄并出版的《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太和门老照片看到,当时绘龙草和玺彩画(图15)。年瑞典人拍摄的黑白老照片太和门内外檐也是绘龙草和玺彩画(图16),明治39年日本人出版的《北京宫殿建筑装饰》一书中日本人绘制的太和门彩画小样也是龙草和玺彩画(图17)。现状太和门内檐彩画是年,故宫整体维修时,把彩画等级进行了提升,改为龙和玺彩画(图18)。太和门的外檐彩画为年根据故宫整体大修计划,按照历史原样复原绘制的龙草和玺彩画,以明间为基准,上层挑檐桁的楞线、圭线光、箍头均为青色,额枋的相同部位为绿色,符合“上青下绿”的设色规律。大额枋方心为朱红地绘宝珠吉祥草,找头为绿地绘降龙,青地圭线光心绘灵芝图案,绿地盒子内绘坐龙。而小额枋方心为绿地绘二龙戏珠纹样,朱红地找头绘宝珠吉祥草,绿地圭线光心绘菊花卷草纹,青地盒子内绘缠枝西番莲纹。

图13、年太和门明间内檐重绘的龙和玺彩画

图14、年太和门外檐重绘龙草和玺彩画

图15、年日本人拍摄出版的《清代北京皇城写真帖》老照片

太和门前外檐为龙草和玺彩画

图16、年瑞典人拍摄出版的《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集》老照片

太和门外檐是龙草和玺彩画

图17、明治39年《北京宫殿建筑装饰》中日本人绘制的

太和门彩画小样是龙草和玺彩画小样

图18、年太和门外檐重绘龙和玺彩画

参观太和殿

VisitTaiheHall

跟随着老师的步伐,同学们终于来到了紫禁城等级最高的建筑——太和殿门前(图19、20),聚精会神的听着两位老师生动讲解。卓媛媛老师首先就太和殿的建筑及历史展开介绍。其始建于永乐十八年(年),当时称为奉天殿,清顺治二年(年)改为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经历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六年(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也是装饰最为精美华丽的建筑。其建筑面阔11间,进深5间,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的鸱吻装饰。檐角安放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明代官式建筑多用楠木整材,采自川、广、云、贵等地,要采伐这种木材十分艰难,楠木往往长在深山老林之中,为此官员百姓不顾性命安危冒险取材,民间对此有“进山一千(人),出山五百(人)”的说法。由于清朝初期楠木整料的稀缺,大量宫殿的修建都使用硬木松等材料来代替。顺治四年修建的午门、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修建的太和殿都是以硬木松和杉木为主,并采用包镶或拼合的方式满足构件大截面尺寸的需要。

图19、太和殿建筑外观

图20、同学们近观太和殿

杨老师讲到,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而且母题为龙纹的装饰处处皆有,体现了皇权至上、唯我独尊的思想。太和殿内檐梁枋彩画是皇家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图21);主要母题龙纹各式各样,在箍头盒子或天花圆鼓子内画“坐龙”(图22),找头画“升龙”“降龙”或“升降龙”(图23),方心之内画“行龙”或“回头龙”(图24-25),老角梁底面画“把式龙”(图26),太和殿屋脊两端置有高3.4m、重kg的龙纹大吻;而檐角的10个走兽中龙也排在第一个。门窗下部格扇浮雕龙纹图案,接榫处安有镶刻龙纹的鎏金铜面叶。明间室内宝瓶两侧排列6根直径1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图27)。宝座上方天花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图28),藻井正中固定蟠卧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图29)。

图21、太和殿内檐金龙和玺彩画

图22、太和殿坐龙天花

图23、太和殿彩画找头绘升降龙纹

图24、太和殿彩画方心行龙

图25、太和殿彩画方心回头龙

图26、太和殿老角梁底面彩画把式龙

图27、太和殿明间室内宝瓶两侧排列6根直径1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

图28、太和殿室内蟠卧巨龙藻井

图29、太和殿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

太和殿彩画于年曾经被重新油饰彩画,但部分纹饰颜色与内檐老彩画有局部差异(图30)。在年奥运会之前的彩画重新修缮过程中,为更准确反映太和殿彩画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内檐现存清中早期和玺彩画的颜色、纹饰排列为据,重做外檐彩画,恢复了其历史风貌(图31)。太和殿外檐彩画的贴金龙纹深浅不一的情况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杨红老师非常耐心的揭秘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原来在清中早期皇家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中,大量使用库金(含金量为98%)和赤金(含金量为74%)两种金箔,且相互交错使用。由于含金量的不同,赤金更容易被氧化变色,因此呈现出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金龙颜色深浅不一的现象,并且一般还要在赤金上面罩一层光油,阻止紫外线的照射。杨老师还进一步介绍了彩画的常用颜料,清中期之前多以国产矿物材料为主,比如石青、石绿、朱砂、石黄等等。清代中期之后,洋颜料开始逐渐使用,并且清中期以国产颜料为主、进口颜料为辅,清晚期则以进口颜料为主、国产颜料为辅。而民国以后,洋颜料使用率逐渐下降,而转变为各种合成颜料,如巴黎绿、群青等。

图30、年太和殿外檐明间的龙和玺彩画

图31、年太和殿外檐明间重绘的龙和玺彩画

在讲授完毕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内容涉及故宫各种类型彩画的实例分布、彩画工匠是否会署名、太和殿金砖的具体材料、宝珠吉祥草的绘制方式等等,两位老师一一详细做了解答(图32)。除了关于紫禁城的讲解之外,两位老师还结合同学们具体的日常实践工作,对现代建筑装饰、传统文化符号提取等内容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令同学们由理论联系实践,领悟到了更为深刻的设计思路。

图32、同学们积极提问

此次活动不仅仅将紫禁城宝贵的建筑历史文化传播给同学们,前辈们精湛的古建筑修缮工艺与严谨的匠心精神更令人动容。我们殷切期望更多的年轻人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angcaoa.com/gyzz/448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吉祥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