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
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前轻轻走过,父亲问:‘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父亲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前轻轻走过,他问:‘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在社会上站住脚,进退有据。’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后很高兴,说:“我问了一个问题,却有三个收获,知道了学诗可以顺言,知道了学礼可以顺行,知道了智者公平,不独亲其子。”
图片来源:lazy
孔鲤,字伯鱼,孔子的儿子。孔子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对自己的儿子要求也十分严格。孔鲤虽然不在孔门七十二贤之列,“过庭诗礼”的故事流传很广。后人把受父训、受家教,称为“鲤庭”“庭趋”“诗礼之训”“诗礼庭训”。这不仅成为孔子以后孔氏世代相传的家风,也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许多家训、族规的灵魂。“儒家树德有余香,一脉书香后胤昌,庭训敢遗亡,学礼学诗为上。”(徐霖《乡记》)“鲤庭传事业,鸡树逐翱翔。”(唐·刘禹锡)
“诗”和“礼”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必修课目,他对自己的独生子孔鲤的教育也是从此入手。孔子看来“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原因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思想纯正,品《诗》,我们可以感受思妇的幽怨,也可以体会战士的豪情。《诗》的美,就在此处。学诗,感受诗之美,培养情操,修身养性;学诗,领悟诗之睿,通晓万物,丰富人生。而“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生活方式等的集中体现,是由内而外所散发的出来的。“礼”在培养人才和教化民众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