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祥草 > 吉祥草功用主治 > 正文 > 正文

金刚经讲义十三分享第一德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9/1 12:53:20
中科医院专家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zhuanjia.html

修行成佛,??犹如长途跋涉,??长途远足会遇到三大障碍,??见思烦恼??犹如高山,??尘沙烦恼??犹如大漠,??无明烦恼??犹如黑暗,??这是??《金刚经》??要解决的??三大难题,??也是《金刚经》??要破除的三大障碍。前面两讲分别讲了,??离增上慢去越过??解脱的??高山,??用酬愿度生的方法??去泯灭??尘沙般的分别。最重大的障碍??就是无明,????如何??来破除黑暗呢???这几乎是修行无法解决的难题,??但是??《金刚经》却有很殊胜的??办法,??有很善巧的方便,??这个善巧方便??就是今天要学习的??《金刚经》第十一品和第十二品的经文。

为什么要把这两品合在一起讲???因为这两品经文??都是讲的一桩事情,??那就是分享,分享佛法,??特指分享《金刚经》。什么是分享???分享就是弘扬佛法,??分享就是??弘扬般若,??分享就是灯灯相传,??分享??就是绍隆佛种??,分享??就是续佛慧命,??分享??就是正法久住,??分享??就是破除无明??,分享??就是有佛出世。??今天??分享的主题就是??:分享第一德。

第十一品的经文:??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大家会觉得这一段经文??似曾相似,??因为在第八品??有非常类似的经文,??都是讲??福德,??都是用极其夸张的比喻来比较福德。??整部《金刚经》??有四重??比较福德,??有四段??几乎相同的经文??来??作比较。??在这段经文之后还有两段经文,??这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强调,??而是一重??深过一重,??一重??胜过一重,??由此可见,??《金刚经》??般若味重重。同时,大家应该要牢记,??修学《金刚经》是福慧双修,??不仅仅是修空性的智慧。

这一段经文的核心关键词??就是??“为他人说”。为他人说,??换成??另外一个词,??就是分享。??把这一段经文??跟第八品经文??做一个比较,??表述??稍有差异,??第八品讲的??是:若复有人。??而??十一品强调的是:??善男子善女人。??这就表明此处特别强调发菩提心??,发??利他的心,??这是??第一个差异。第二个微小的差异,??第八品里面讲:??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这句经文中,??受持的语气??特别重,??强调的是受持《金刚经》,??自利的意味特别浓,??绍隆佛种的含义??特别地明显,??强调??性德??,落脚点??是在受持上面。此处??字数没有差异??,但是把“受持”往后移动了两个字,??译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重心就偏移到“为他人说”,??利他的愿望??特别强烈,??续佛慧命??的意思特别明显,强调??修德。??意思是如果不能够受持全经的话,哪怕只受持四句偈,??但是重点是为他人说,??含意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正如三祖僧璨大师所云:毫厘有别,天地悬隔。这就不能不赞叹罗什大师的高明,??也不能不感恩罗什大师的用心良苦,??重心后移了,??性修不二了,抓住了“为他人说”这个关键词,整段经文的??微妙义理??就迎刃而解。

这段经文其实就是赞叹为他人说《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的??功德殊胜。??有多殊胜呢?????一般可以用功德无量来表示,因为功德??是一个无为法,??不好??量化,????就换一个词叫福德,??福德是有为法,??是可以量化的,??所以佛陀就善巧方便,??用福德来打比方、作比较,??这也是恒顺众生。??为了打比方,??佛陀在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名相概念的基础上,??又引用了一个名言概念,??叫恒河沙。恒河的沙子细如面粉,??数量很多。佛陀常年在恒河流域传法,??所以,??佛陀就地取材,以恒河沙??来表达数量极多。??一条恒河??的沙子??难以计数,??何况??恒河沙条恒河的沙,??其数目就是恒河沙数的平方??,也只能用无量??来表达了。??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其福德??已然??不可思议,??都没有办法去想象。??在第八品经文里面说: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布施,??就是舍一得万报,??舍了一点点,??会产生很大的福德,??更何况??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更何况??恒河沙数??又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更为夸张的是,??玄奘大师的译本里面,??布施供养的对境??是如来,??供养如来的福德更大,??这样重重叠加,??重重相倍,??其福德??无量不可思议。当然,佛陀强调的不仅仅是布施的福德不可思议,??佛陀想强调说,??这样大的福德,??竟然??不及分享《金刚经》的福德,??甚至不及分享《金刚经》四句话的福德,??这就把分享佛法的殊胜,??推向到了极致,??而且非常形象、非常具体、非常深刻地??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分享??第一殊胜。

当然,??尽管佛陀信誓旦旦地说分享第一殊胜,尽管佛陀真诚恳切的说:我今实言告汝。????但是凡夫众生还是未必肯信,??未必能信,??未必尽信,??未必??全信。??因为佛陀所言太难以置信了,??所以??有必要??遣除??众生的疑惑,??只有把疑惑??遣除干净了,??众生才肯依教奉行。为什么??分享??是第一殊胜,??道理在哪里???这里简单的讲三点。

第一,??财布施??偏重修福,??法布施??福慧双修。一个人能够行于财布施,??也是一种智慧,??没有智慧的人连财布施都不肯。??但是,??财布施??对智慧的要求不高,??谁都可以财布施,不少的人去行财布施,??完全是过去生的一种善业的习气,??一生下来就爱布施。??须菩提尊者就是这样,??小时候没人教他,??每次出去以后,??就光着胳膊回来。而法布施不然,??虽然法布施要有福德,但是,是??智慧布施,??越施越有福,??越施??越开慧,??是辗转增上的??,福慧??是互相滋养的。????财布施得到的福德,??是痴福,??是有漏的福。??而法布施??得到的??是??慧福,??是智慧的福,??是无漏的福,是圆满的福,??所以,财布施就不能够跟法布施相比。

??第二,??财布施??偏重自利,??法布施自利利他。??财布施舍一得万,??布施的人得到的利益很大,??但是接受布施的人??得到的利益是有限的。??财布施??还能够帮助布施的人伏住贪心,??利益很大,??但是??得到布施的人,就不一定了,??有的人还增长了贪心,??不得其益,??反受其害。所以有一种说法,??叫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而??法布施是教学相长,??施受同益,??布施的人和接受布施的人,??同样得到利益??,施者??能够断除疑惑,??闻者也能够开悟,??所以法布施是自利利他,????施小而益大,不少法布施只讲了一句法,??听者就开悟了,??利益非常殊胜。

第三,??财布施果报??羸劣,??而??法布施果报殊胜。财布施??主要是利益人的色身生命,??受用很有限,??而且没有解脱的功能,??甚至??会障碍解脱。??因为福报太大,善业太强?,成三世之怨,?所以财施的果报很羸劣。??而法布施??是益人的慧命,??是无限的,??受用是无穷的。??因为法布施是无形无相的,??是真实的,??能够帮助??破迷开悟,??了生脱死,转凡为圣??。??特别是??分享《金刚经》,??能够破除无明,??成就佛道。??由此可见,??财布施和法布施没有办法相提并的,??所以说分享??第一殊胜,??不容置疑。

??以上三种理由,大家应该能够认同,??能够接受,??不会怀疑,??也愿意分享佛法,??特别是愿意分享《金刚经》。但是,佛法博大精深,??尤其《金刚经》是宣说诸法实相??第一义谛的??般若经典,??要彻底通达《金刚经》的全部法义,??确实困难,为他人说也不容易。《楞严经》里讲:??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众生福薄,??正法太弱,??邪师又太多,??弘法极难。佛陀??有一个原则是:宁可法灭,??不可法坏。对于众生而言,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朝错路。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大家认同分享第一殊胜,??但是大家有没有能力、??有没有资格为他人说《金刚经》呢???这是一个非常严肃而又现实的问题。末法时代,??斗诤坚固,??一定要把这个问题辨析清楚。??关于这些的问题,大致??梳理了一下,??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唯有佛陀可以讲经说法,??其他的人都不可以??讲经说法。持??这种观点的理由很简单:??讲说佛法,??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其他的人怎么能够说呢?不可否认,??佛陀当然是??最好的善知识,??是最佳的说法主,??这是??毫无争议的。??按照唯佛才可以说法的这种观点,??后世的人学佛法,就只能去诵经,??因为经典是佛说的,????读经千遍,其义自现,??就按照这种方法??去学习。??这种观点是极端保守的,?表面看没有什么过失,??其实??过失很大。为什么???第一,??即使是在佛世,??讲经说法也不是佛陀一个人的事,??弘法利生??也不是佛陀??单打独斗。??大部分的弘法,??是由僧团来完成,??都是佛陀的弟子??们分散??到整个古印度去弘法,??包括有些??大居士,比方说维摩诘,??也是四处去弘扬佛法。历史上??并不是只有佛陀一个人讲经说法。第二,??在佛灭度以后,??由僧宝来住持佛法,??正所谓:??有佛住世??龙天喜,??无僧说法??鬼神愁??。僧团主要的使命??就是续佛慧命,??就是弘法利生??,从使命来看,??不是只有佛陀才能够讲经说法。第三,??在家的菩萨,??有弘法的责任??和义务。读过菩萨戒本的都知道,只要有人请法,就??必须要讲,??非讲不可。??在《大宝积经-郁伽长老会》里??也有这样的经文:??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若在村落、城邑、郡县、人众中住,??随所住处,为众说法。??如是长者,??若是菩萨随所住处,??不教众生令堕恶道,??而是菩萨则为诸佛之所诃责。在家的居士,特别是受过菩萨戒的居士,??就有义务??跟周围的人来讲经说法,如果不讲,??诸佛??都要诃责。??所以,佛法的真正价值,??在于流传于后世。至于??是不是只读经典,??在《坛经》里面,法达比丘已经做了示现,??法达比丘诵了三千部《法华经》,??不能够转法华,??而是被《法华经》所转。??所以,这种观点??表面上好像很如法,??其实是违背佛教??的。

第二种观点:唯有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人才可以讲经说法,其他的人不可以分享??。这种观点似是而非,??好像有道理,??其实??是非常没有道理。那么与这种观点相近的,还有说必须要面见本尊,????才能够分享佛法,??这种观点过失也很大。如果这种观点成立的话,??只能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才可以分享佛法,??就会迫使真正明心见性的人不敢讲法,??因为一讲法就暴露了。??自古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一个明心见性的人,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不会有自己已经明心见性的念头,??不会认为自己已经大彻大悟了,??为了避免以凡滥圣造成混乱,真正明心见性的人必然会选择不露相的方式来保护佛法。谁也不敢讲法,??一讲法就是暴露,除非讲了一座法以后马上往生,马上舍报,那么,??法很快就灭了。其实,大家还要知道有一件事情,??就是??病人才需要吃药,健康的人不需要吃药,??也就是说,??真正大彻大悟的人,??真正明心见性的人,??反而可以不需要去讲法。佛法的分享,能者为师。即使一个人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了,??也未必能够讲好法。前面分享《证道歌》时讲过: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一个人明心见性了,如果不懂教法,??也??讲不好佛法。??如同一个博士生导师,??未必是一个优秀的幼儿园幼师。前面讲过一个??般特比丘的公案,??虽然只懂一首偈诵,就给五百比丘尼去讲法,令??五百比丘尼全部都开悟证果。??以前有一个??很愚笨的晒蜡??法师??,经常被人捉弄、戏耍、嘲笑,??也能??高登法座,??最后也是自在往生。现在是末法时代,??善知识难求,??到哪里去找那么多明心见性的、大彻大悟的人呢?那岂不是提前灭法了吗???其实,病重的人更需要吃药,分享佛法,??是分享的人最受益,??因为还没有明心见性,没有大彻大悟,才更需要??广为他人说,??说着说着就把自己说通了,??说着说着就把自己说懂了。??

第三个观点:??唯有精通五明的人,??或者说要经过专业考试考核的人才可以讲经说法,余一切不可以??分享??。精通五明的高僧,??在藏地就叫班智达,??要成为一个班智达,??最起码要学习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也都未必样样精通。??所谓五明,??一是声明??,??就是精通世间的语言、??文字、音乐、文艺等等。二是因明,??就是精通逻辑学??和各种方法论。三是医方明,??要精通医学,??能够治疗疑难杂症,??就像四祖道信和尚一样,??皇帝都称他为??大医祖师。第四是工巧明,??要精通世间的各种??生活??技巧,??比方说精通电脑等??这些??弘法利生的工具。??第五是内明,这是最重要的,??精通三藏,??内心明明了了,无惑无动。??能够精通五明当然??非常好,那是不是??五明都要具足才能分享呢?声明是信,令人生信心,因明??是伏,??能够帮助众生伏住烦恼,??医方明和工巧明是摄,??能够摄受众生??,内明是解,帮助众生获得胜解。精通五明是获得饶益众生的能力,??经过有关考试考核能获得讲法的资格。??这种观点,??在现在也比较流行,??但是这种观点的过失,??在于混淆了??世间法??和出世法??的差别。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六祖慧能大师连字都不认识,就没有资格讲法了,??随便举一例,??就证明这种观点??是荒谬的。

??上述这些观点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是都不正确。这是不懂佛法,??尤其是不懂《金刚经》??所造成,上述??这些观点都不是佛说的,??而是凡夫说的。??佛陀在《金刚经》??如此殷勤地劝勉,??连傻子都知道??佛陀的心意,佛陀是希望大众广泛??分享佛法。??佛陀不谈能力,??不谈资格。??在《金刚经》第六品的经文里面,??须菩提曾经代表众生提出了疑问:??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陀马上??制止:莫作是说。不要这样说,??这都是凡夫的知见,????为什么佛陀从来不谈能力,不谈资格,《坛经》里面??讲的很清楚:??菩提般若智慧,世人本自有之。????般若智慧??是后来修得的吗?是??本来就有,??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一个人听法以后开悟,是??在台上讲法的人帮他开悟的吗???不是,??是他本来就开悟,只不过??需要这样一个因缘来启发。无论是说法者,??还是闻法者,??都是自带金刚般若,??本具般若智慧。??缺的只是善根的成熟和闻法的因缘。

??谁有资格、谁有能力??分享佛法?分享佛法只论发心,??不论能力。??发了??菩提心,??发了愿意分享《金刚经》的心,??就具足资格和能力了,??因为初发心,??便已超过了阿罗汉和辟支佛,??发了心就获得了佛的??无量功德和智慧。??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善知识和邪师??区别在哪里???区别就在发心。其实邪师的能力也很强,??但是发心不对,??邪师的发心,??是财色名利,??是名闻利养,??而善知识的发心,是完全利他的心。??有的人还是有疑惑,认为发心不等于有能力,??世间有很多好心办坏事的例子,??连幼儿园的老师都需要从业资格证,分享《金刚经》怎么可能不谈能力条件呢???其实这就是世间法和出世法的差别,??世间法是色法,??有条条框框,??出世法是心法,??就是要打破条条框框。??佛说,??凡有言说,??皆无实义。??分享佛法,无非是空拳??诳儿??,为止小儿啼,??顺逆皆方便,??对错皆善巧,??只要一发心,??便已圆满。

??佛陀唯恐大家不能够信受,??所以言辞非常地恳切,??哪怕不能够受持整部《金刚经》,??为人解说一章一品都行,??如果一章经也讲不好,??能够讲一四句偈就行了,??这个话已经说到??极处了。??其实佛陀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就是万一连一四句偈都不会说,??鹦鹉学舌都行,??依葫芦画瓢都可以,????必须要分享,??必须要为他人说。为什么???道理很简单,??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大家都听过瞎子??打灯笼的故事,??有一位禅师,??行夜路??遇到了一个人打着灯笼缓慢而行,??禅师就走过去跟他结伴,??走近才发现??打灯笼的是一位盲人,??就很好奇的问:您是一位盲人,??为什么还打灯笼呢???盲人就说:????自己已经很熟悉这条山路,??当然不用打灯笼,只是怕别人看不到我而撞到我,??更为重要的是,??我打灯笼可以帮助有眼睛的行人,照亮行进的路,禅师听到这里就省悟了。??世间的人都嘲笑瞎子点灯白费蜡,??其实,世人才是睁眼瞎??啊!??你能够说这位打灯笼的盲人??内心不亮堂吗???

还有一个反面的例子,??佛陀有一位非常愚笨的弟子,??叫周利槃陀伽,??为什么周利盘陀伽会这么笨???其实周利盘陀伽过去??生很不简单,??过去五百世??都当大法师,??但是,??总觉得自己领会不准确,??不圆融不圆满??,虽然??受持了很多的佛法,??但是不肯为他人说,??自己有一点悟处,??也很吝法。由于跟佛结缘很深,所以感得在佛出世的时候得人身,随佛出家,但因为吝法,感得愚痴的果报,??记前忘后,记后忘前??,这个??是给大家??做表演,??作示现。

??有的人还是害怕,??又举了野狐禅的公案,??问??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法师回答说不落因果,结果堕了五百世的野狐身。大家就害怕了,讲错一个字,就堕了五百世野狐身,?自己还没有明心见性,??不知道要说错多少句话。??有这种担心的人,??肯定没有发菩提心,??凡是害怕说法的人,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心,??都是没有发心的人。世间人??都有这样的境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说法是为了利益别人??,如果首先就考虑到一个小我,??不能算是一个修行人。一个人担心害怕,??是不了解野狐禅这个公案,只看到了表面,其实真正让法师??堕入五百世野狐身的原因,??并不是法师说错了一个字,??根源在于法师的内心??起了疑惑,??起了执着,????如果内心明明了了,??因果清清楚楚,??这叫不昧因果,??其实只要他的心??明了了,??叫不昧因果,??那么也就一个字,??就脱离了野狐身,??一个字就大彻大悟。??退一万步来讲,即使法师??因为疑心而堕了野狐身,??大疑有大悟,终究??还有解脱的时候,??如果??不分享佛法,??肯定会堕入野猪身,那就永无解脱之期。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也必须要分享佛法。因为没有选择。分享佛法??几乎是破除无明烦恼??最有效,??也许是唯一的方法。??瞎子尚且要点灯,??我等??必须要分享,??不分享佛法的人,??就是有病不吃药,就是睁眼瞎。

第十二品的经文: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前面十一品的经文,??赞叹了分享《金刚经》乃至一四句偈的??无量功德,??显然,??意思还不完整,??话还没有说完,??第十二品经文紧接着??第十一品的经文所讲,??以“复次,须菩提”??来联络上下的经文。前面的经文,赞叹分享佛法的重要性,??这段经文,??就是介绍应该怎样来分享佛法,??怎样来分享《金刚经》。??所以,这一段经文的核心文句??是“随说是经”,??把这四个字??搞懂弄通了,??这段经文的法义就迎刃而解,??就了了分明了。??

随说是经,??这四个字里面??最重要的就是“随”字,??这是核心的核心,??是文眼,??是道眼。如何来分享《金刚经》,尽在“随”字之中??。推而广之,??分享一切佛法,??处理世出世间一切事物,??也尽在??“随”字之中。比方说大家来吃水果,有的人就挑大个的,??挑选好的,??一看就知道,这个人贪心还比较重;有的人??就挑选小的,??专挑烂的,??一看就知道??这个人还好名。一个是好利,??一个是好名,都是烦恼习气做主。有的人??就随手拿一个,不管大小和好坏,??没有分别心,??没有取舍之心,??这样的人才自在,是优秀的佛弟子。

??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理解这个“随”字,先??说一个公案。??以前有一个小庙,??住着两个出家人,一老一小师徒俩,??小庙门口是一个院子,??光秃秃的没有生机。??小和尚就跟老和尚建议,??是不是在院子里面种一点花草???老和尚就答应了,??给了小和尚一些香火钱去买花种子。??小和尚高兴坏了,??就在集市上买了一大包花种,??兴冲冲的跑回来,??跟师父报告说,花种子买回来了。说时迟,那时快,小和尚话音没落,??“啪”的一跤摔在地下,??花种子??撒得满院子都是??。老和尚就笑吟吟的安慰小和尚??说:随遇。??小和尚爬起来,??看到??满院的花种子引来一群小鸟??来吃,??小和尚就拿着扫帚,??要赶走这群小鸟,??老和尚就制止小和尚,??说:随安。??小鸟吃了飞走了,??小和尚就拿着扫帚,??想把那些散落的种子扫起来,??这时候,??又吹来一阵狂风,??把花种子??刮走了不少。??小和尚很着急的告诉师父:师父不好了,花种子??被风刮走??了。??老和尚毫不在意,说:随性。??紧接着就下起了??滂沱大雨,??老和尚和小和尚??躲在屋檐下,??眼睁睁地看着余下的花种子??被雨水冲走。??小和尚都急哭了,??老和尚笑吟吟的说:??随缘。??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小和尚的心情??郁闷了好多天。??有一天,??老和尚就带着小和尚外去??弘法利生,??过了半月??才回来。两个人还没有走到小庙,??小和尚就惊奇的发现,小庙的周围开满了??鲜花??,叶子绿油油的,花红艳艳的??特别好看,??走进院子一看?,院子的墙角??也都开满了鲜花。??小和尚马上跟老和尚报喜:师父,您看看咱们小庙在花海中可庄严了!老和尚笑而不语,只讲了一句话:随喜。

??所以,随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也??是一种处事的方法,??是一个住世的原则,????更是一种善巧方便。随说是经,??这个“随”字,??总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第一,??随顺真如。前面讲分享佛法非常殊胜,????但是怎么样来分享佛法,??确实要有方法,??第一条??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随顺真如。具体来讲,??就是要随教、??随理、??随行??、随果??,教、理、行、果都要?随。随教,当然是随佛陀的教言,??比方说大家分享经典,不能够离开经文,??不能够离开善知识的教诲,这叫随教。??随理,??就是要随《金刚经》的义理,??《金刚经》的核心义理可以总结为三条:??一是离相不着相。??正如第三品经文里面讲: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第??五品经文里面讲: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无非??是弘扬无相的智慧,??要离相不着相,??这是第一个要点。第二是离见不执见。就要离开凡夫的见解,??凡夫的见解大多都是似是而非,??表面看好像有道理,??仔细分析全是颠倒梦想。??在后面的第十五品经文里面讲: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解说《金刚经》,??不能执着自己的见解,??要离开凡夫的见解去说,??不能固执己见。??第三是离念不动心,??最后一品经文里面讲: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最核心的义理,??分享《金刚经》不是??信口开河。??所以,慧能大师总结《金刚经》,??就是以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这样的概括就很全面很系统,??要随顺这样的义理??来说。??随行随果,合起来就是随证,??就是要把??《金刚经》的义理??跟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的道场里面去实证,??在起心动念的时候去体验,??在烦恼痛苦之中??去用心,??在心里过不去的地方??去用功,??这叫随证。古德讲: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界,无假亦无真。大家一定要??把《金刚经》跟自己结合起来,跟生活、跟工作、跟学习结合起来,??在这里去用功,????就能够跟《金刚经》相应,????果能随顺真如,??一即是一切,一切即一,??随便说一四句偈,??与演说整部经典没有什么差别,??叫四水入海,咸同一味??。??果能随顺真如,就能够避免宣说常见外道,??乃至小乘之法。??果能随顺真如,??说法一定是法无定法,??所有的法,??都是自性流露,潇洒自如。

第二,随顺众生。是指分享《金刚经》,??要随时、??随处、??随分、随类、随机、随众、??随变,合在一起就叫随缘。佛陀特别强调的是??随顺众生,??随缘说法。在前面的序分讲到《金刚经》需要六大因缘的成就,??其中三种成就:信成就、闻成就、主成就,??可以归结于随顺真如。时成就??、处成就??、众成就??可以归结于随顺众生。随顺众生????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随时随机,??说法的时机要把握好,??什么叫随时机呢???时机就是善根成熟之时,??如果善根没有成熟,??跟人讲《金刚经》可能利益不是太大。

在《杂阿含经》里面有这样的一个公案,??罗睺罗有一次向佛陀请法,??想证阿罗汉果。佛陀对所有的佛弟子都一视同仁,??就观察罗睺罗的善根,??发现??罗睺罗的心解脱慧??没有成熟,??不能够接受高深的佛法,??佛陀就善巧的跟罗睺罗说:你有没有为大众分享“五受阴”之法???“五受阴”之法就是??五蕴非我之法,??罗睺罗说没有。??佛陀就要罗睺罗先跟大众说这样的法,??罗睺罗就依教奉行,??找机会??给大众宣说“五受阴”之法,说完之后马上又向佛请法。??佛陀又观察罗睺罗的善根,发现其心解脱慧??还没有成熟,又问??:汝为人说六入未?五蕴功能的开展具体需要六入处,六入??就是六根??入到六尘,??叫十二处。佛陀就要罗睺罗跟大众??去演说??六入处,??先要把能所根尘搞清楚,然后又叫罗睺罗为大众演说十二因缘等佛法。??罗睺罗依教奉行以后,佛陀??就跟罗睺罗说:??汝当于上所说诸法,??独于一静处,专精思惟,观察其义。佛陀要罗睺罗跟大众讲了这样的法以后,自己要好好的去思维??,去??了解真正的含义。罗睺罗一个人思惟以后,就跟佛陀汇报说??:原来所有的法都是趋向涅槃的,????最后的指向都是不生不灭的涅槃。??相当于领悟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听到罗睺罗的悟处,再观察罗睺罗,发现其心解脱智成熟了,堪任受增上法。??于是,??佛陀就跟罗睺罗说了一切无常之法,??罗睺罗??很快就证到了阿罗汉。

这个?公案?至少有两点启示,一??就是讲法的时机很重要,??时机没有成熟,??受益就不大。??二是分享佛法,??就能够快速成熟善根。怎么样能够让时机尽快成熟呢???一个人缺什么补什么,??分享佛法??就把闻思修圆满包括了,??就能够快速成熟一个人的善根。大家会有疑问,佛陀有五眼六通,??知道??众生的善根??什么时候成熟。但是现在大家还没有那个能力,怎样去观察众生的善根什么时候成熟呢???其实也很简单,《金刚经》第六品经文已经讲得很清楚,??有持戒修福者,??就能够受持《金刚经》,??就可以判断善根成熟了,??或者说一个人发了菩提心,??就可以跟他讲《金刚经》了。有这样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已经发心的人,??听《金刚经》非常好乐,??非常期待。??但是一个没有发心的人,??就可听可不听了,如果??能够好乐来听《金刚经》,??正好说明??这个时机已经成熟。

其次,??是随处所。??处所??是一种因缘,??是福德所感召的。??在哪个道场讲《金刚经》,??是一种福德所感召。经文中说:??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所以,分享《金刚经》的地方,??就是塔庙,??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这是一种温馨提示,??分享《金刚经》的地方,??都是极其殊胜的,??一切世间六道众生都恭敬,??在六道里面,??三善道的福报大??,??天、人、阿修罗皆恭敬供养??。而三恶道的众生??因为??太痛苦了,??没有闲暇,??不知道来??供养。《大般若经》里面讲,??帝释天也会上法堂??为天众讲般若波罗蜜法,??有的时候没有法会,听法的天众来了以后,看见帝释天不在,都会对着空的法座作礼供养,??然后再离开。??所以,供养有两种,一种是事供养??。包括香花、??璎珞、末香、涂香、烧香、幡盖、衣服、伎乐,??合掌礼拜,??在讲法的地方,??特别是讲《金刚经》的地方,即使没有人,??大家在那里路过,最少都要合掌恭敬,这是事供养。二是法供养。法供养就是如法修行,摄受众生,利益众生,劝进行者。??讲法之处,??就是最殊胜的道场。??道场有多殊胜呢?如佛塔庙。塔,??在古代??是最高的建筑,??古代有两层三层的房子就算很高了。??但是,塔一般都有七层,??这是供养佛舍利的地方,??舍利是佛??火化以后的遗物,??是长期熏修戒定慧所形成的身体结晶。舍利有不同的颜色,??骨头所形成的舍利是白色??,头发??所形成的舍利是黑色??,肉??形成的舍利??是赤色,??所以舍利子??也是五颜六色的。舍利是代表佛的法身,??象征佛的遗教,极其珍贵。??庙是供养佛像的场所,??佛像是表佛的报身和应化身,??供养佛像??是代表要报佛恩??,代表??见贤思齐,??代表??依教奉行。??如佛塔庙,??就是指分享《金刚经》的道场,分享《金刚经》的地方就如同塔庙一般,??能够绍隆佛种,??续佛慧命,??殊胜之极。

??再次,随??大众。??众成就是因缘之所圆满,??前面讲到,??对讲经的处所,??皆应恭敬,??更何况对讲法的人呢???过去对讲经的法师,特别是讲《金刚经》的法师,都是非常恭敬的,??都是香花迎请。如果是外地请法师,?必须要有福报的人去迎请,以示对三宝的尊重。但是,现在的时代不同了,??对弘法有种种的限制,过去是恭敬讲法的老师,??现在是恭敬??来听法的学生??,??因为老师不搞好服务,??学生就不来了。??所以,??也要随现在这样的因缘,??为了保护好大家的法身慧命,??一定要为学生??搞好服务,让学生得到尊重??。??有的同修讲,《金刚经》太好了,??应该有更多的人来听。多少算是多呢???至少得上百,上千就更好了,??像现在几十人,??是不是太少了?其实也不少啊,只要有一个人发心来学,??就不少了。为什么?不少??是指因缘不少。??一个人来学,表示分享《金刚经》的因缘??和闻法的因缘,??已经圆满具足了。想当初,??达摩祖师??也只传了一名得法的弟子,??没有说少,传??一个人??就圆满了。??六祖座下??开悟得法的弟子有四十三人,??后世弟子开悟??得道的,??不计其数,也没有说多,????因为传法因缘??是一样的,都是圆满具足了。??所以,分享《金刚经》,??一个人??也可以分享,百千万亿人也可以分享,??在线下??可以分享,??在线上同样??可以分享。演说整部经????也可以,??说其中的一个章节也行,??哪怕是一句偈??都可以,??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多少人听,??更没有要求??听法的人一定要听懂,??一定要开悟,没有这样的要求,??只要说??就行。??那谁能够成就呢?因为听法的人情况很复杂,善根、福德、因缘各不相同,这是不能够决定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发心分享《金刚经》的人,??决定成就。因为佛陀为“随说是经”的人有授记,??佛说: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所以讲经的人??是肯定成就,??分享的人是??肯定会成就,??这是佛陀??的授记。????

第三,随喜功德。有些老居士年纪很大了,随??说《金刚经》??好像有一点困难,??既没有这样的道场,也没有这样的法缘,??那怎么办呢???那不是不能说了吗???其实,随喜其他的同修说《金刚经》,??来护法来听法,??有一个护法随喜之心,??这样的随喜??也等同于“随说是经”??,这样就圆满??,这样??就一网打尽了,??谁都可以随说是经,??只要发心,关键在发心。

??那么,??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是什么法呢?这个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就是打破妄想分别执着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那就是成佛之法,??这就非常不可思议了!分享《金刚经》能够成佛,??的确不可思议!有的人不相信,??哪里有这样的好事啊,分享《金刚经》就能成佛,成一个佛给我看看。??下面就成佛展示给大家看:

大家都知道,展示成佛是示现八相成道,??这里就给大家演说一下??分享《金刚经》如何示现??八相成道。??如果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道场,??弘扬《金刚经》的因缘成熟,??实属百千万劫难遭遇,??就如同护明菩萨??降兜率,??今天??因缘殊胜,??分享《金刚经》的因缘成熟了,??这就相当于??护明菩萨??已经从兜率天下来了。??若有人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发愿一定要分享《金刚经》,??便如同护明菩萨??乘坐六牙白象,??口含白莲花来托胎。??如果能够高登法座,??说《金刚经》乃至一四句偈,令人听闻,??绍隆佛种,??就如同摩耶夫人??在蓝毗尼园无忧树下,诞下了王子。??说法之人,??放下执着,不执着人多人少,??虽然??在度众生,也不执着度众生,??就犹如??悉达多太子??出家修道。??讲法之人??在??金刚法座上端坐,??宣讲??“??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就如同??悉达多太子??在??金刚座上??敷吉祥草,??在菩提树下??降心魔。讲法之人,??宣说无住生心的妙理,????如同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豁然大悟。听法之人能够辗转分享《金刚经》,分享??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等微妙义理,续佛慧命,如同佛陀??三转法轮。通过分享《金刚经》,??听闻《金刚经》,??能化解内心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能够破除种种烦恼障,??如同佛陀??在娑罗双树林??进入??大般涅槃。所以,分享《金刚经》,??就是示现八相成道,??就是成佛,??就是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佛陀讲的话是真实不虚的,??更不会??随便授记。大家要对《金刚经》心生恭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金刚经》??是诸佛之母,??诸法之母,??其实有一个??隐含的前提,??那就是要有人来分享《金刚经》,??有人来随说是经。??一部经典,??如果没有人来宣说,??那只是一部经书而已,??法灭之时,经书的字都会全部消失,??经书就会变成白纸,??这不是危言耸听,根据佛经的记载,确有其事。如果有人??分享《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经典就活了,??就是正法住世,??《金刚经》就是正法,??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所以越分享??越感恩,??越分享??越恭敬。??当然反过来,??越恭敬??越感恩,??便越会分享。??就如同慧能大师大彻大悟以后,在猎人队里面磨了十五年习气,??就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慧能大师就在大梵寺讲经,??出山后讲的第一部经就是讲的般若经,??当地的官员和四众弟子听了般若经以后,??无不省悟,一时作礼,??恭敬礼拜,??都感叹的说了一句话:何期岭南,有佛出世。??就如经典所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意思就是如果有人来分享这部殊胜的经典,就如同有佛出世,??就如同??见到了??须菩提长老和慧能大师,??这些受人尊敬的佛弟子。

??后面??的经文中都给须菩提改名字了,??叫慧命须菩提,??意思是续佛慧命的须菩提。??看过电影《六祖慧能大师》的都知道,??慧能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刚出生,??就有僧人给他起了这个名字叫慧能,相当于授记。为什么叫慧能呢?有能力??续佛慧命,??佛法的兴盛就系在他的肩上。慧能大师一生的行持就是《金刚经》,《坛经》是中国版的《金刚经》,??有《金刚经》的地方就如同??有佛出世,??就如同??有须菩提长老和慧能大师这样的??受人尊敬的佛弟子住世。??大家把《金刚经》请到家里,不是为了装点门面,或仅为收藏,??而是要书写、受持、读诵,??认真学习其义理,闻思修行,??特别是要广为他人分享,??那《金刚经》就真正的成为了佛宝,??成为了法宝,??成为了僧宝,??那么有《金刚经》的地方,就是佛陀住世,??就是大德僧宝住世。??分享《金刚经》,??就让经典活过来,??更让自己的法身慧命活过来,??这就是开发自性,开发本有的智慧。

??分享《金刚经》有一个重要的体会:就是??《金刚经》??其实与宗教没有关系,??甚至与佛教都没有关系,??因为《金刚经》是长存宇宙的真理,是人生的真相,是内心本具的宝藏,是治病救人的良方,??也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每一个人都需要,??就如同??正常人??需要呼吸一样,??就像病人需要吃药一样,??一个人有病不可以排斥吃药,??一个健康的人不可以没有呼吸,??所以不管有没有信仰,??不管是善人还是恶人,??不管修何宗何派,??不论男女老少,??不论种族国家,??只要是人,??就必须要学,??只要学了,??就必须要讲,??只要讲了,??必然觉悟!??分享是治病救人的良方妙药,是破除无明的不二选择。??因为分享??第一德,??分享??第一要,??分享??第一利,分享??第一福,分享??第一乐,??分享第一亲,??分享第一胜,??分享??第一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angcaoa.com/gyzz/457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吉祥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