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这里曾经是秋收起义的战场,更是醴陵人民抗日的最后战略支撑点;从地图上看,这是一块至今未被工业污染的净土,这里的山水仍然流畅着灵气。我们在这个长假结伴,就为了缅怀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的革命先烈,就为了寻找醴陵最美的山水。
通过实地徒步考察,确定最适当的徒步线路,为官庄地区下一步开发以山地徒步的特色旅游打好基础;通过考察,收集官庄地区特色动植物图片资料;通过考察,收集官庄地区民间传说、风景名胜等文化资源;通过考察活动,进一步提升官庄地区的知名度,便于开展招商引资和加快旅游开发进程;通过开展徒步活动,树立醴陵有特色的地方体育品牌。
通过开展徒步活动,弘扬“享受自然,快乐人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健康生活理。由醴陵市山水户外运动俱乐部、醴陵市鼎信文化传媒共同举办的“波老咪”中国·醴陵徒步发现之旅启动仪式在醴陵波老咪口味城举行。
各种花草涌入眼帘,让你立即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和旺盛
十点,我们爬山第一座山岗:塌山口。这条山道从一处沉陷的山岗越过,是当年沩山瓷器运往板杉铺火车站外销长沙、武汉的必经之道。也是传说中张果老把麻石变成绵羊赶去修建沩山寺,被人发现的地方。山道旁边的白色石头就是当年留下来的麻石绵羊。
中午,经过黄达嘴金鸡村转到桠珠岭进入小横江乡。这条山道是清朝以来将小横江山区的松柴运送到沩山烧制瓷器的必经之路,称为“碗柴古道”,对醴陵瓷业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当于醴陵的“茶马古道”下午三点,队伍到达小横江双江寺,这里是小横江和大横江汇合的地方,石拱桥凌空飞架,桥下溪流清澈可饮。左侧往桃花方向是保留最为完整、最富有诗意的一条石板山道。
这里有着万亩楠竹基地,盛产栅笋和山姜。前者清脆爽口,以前做酒席的时候,席面上十碗菜有九碗用笋打底。山区要问厨师手艺好不好,首先就问今天席面上的笋子炒的好不好恰。后者就是武当道士辟谷修炼期间的食物,也是进贡给皇上的山珍。纯野生,炮制后浸酒有滋阴壮阳的功效。
下午四点,队伍赶到鹅颈村,这里是官庄水库的尾巴上,也是最美的一处水景,叫做天鹅戏水。河道弯曲成一只天鹅的形状。这里相关联的传说有天鹅戏水和雷打石两个。从这里我们要登山海拔米的天宝楼去宿营。队伍选择的是风景优美的朝圣古道。天宝楼上有官庄地区最大的道观真元宫旧址。史料记载顺着这天古道有下中上闪出建筑,香火鼎盛时期有常住僧人一千以上。这条古道被树林掩映,地面上铺满厚厚的落叶,风景极佳,然而因人口稀少,许多路段已经被杂草遮盖,队伍几度出错,,知道晚上快七点才赶到山顶的宿营地。
天宝楼是位于群山之上的一小块平地,面积约为两三千平米,住着三户人家。最平坦的地方就是真元宫的旧址,草丛中不时能够发现石柱基础,山道两旁的树木硕大,需要两三个人合抱。算来应当是官庄境内最佳的户外宿营地了。可惜我们到来的时候已经是黄昏,看不到远景。天宝楼后面还有官庄地区最大的梯田,面积在一千平方米以上,颇为壮观。周围的山岚都有名字,如铁屎尖、千兵牌等,相传和黄巢当年在此驻军有关。
第一天行程40公里,难度较大,风景指数也挺高。特别是上天宝楼这一段山道,是整个行程中最为舒服和优美的一段。碗柴古道上这种石桥很多,单根石梁跨度在5米以上,实在是难得的交通文物。
第二天,队伍从天宝楼往北,经过失剑冲到达桃花大阳坑村。这里是抗日时期醴陵县政府驻地。一位亲身经历的老人热情的给我们讲当年的情形:这里的杨家祠堂就是县政府办公楼,周围四个关卡上都设有机枪守卫。县长和夫人住在办公楼后面山岗上的茅棚里面。抓来的日本俘虏关了满满一屋子。
大阳坑到底做过政府驻地,附近的村民听听说我们一路走来,让我们拿他们的农具玩耍、给我们灌满水壶,还主动端出醋姜和板栗给我们吃。简直就是队伍回到了当年的根据地。
中午,队伍赶到螺丝眼战斗旧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醴陵游击大队曾经驻扎在这里,后来遭到白军两路夹击,大队长文德禄不幸牺牲。0随后,队伍继续沿着河水上溯到醴陵最美的水口风精林水坑。这一片林子是聂家湾的水口林,古木参天,藤蔓纠结,一派原始森林的景观。
路餐之后,翻越分水岭,终于在下午6点半赶到白鹤寺陶四王爷庙宿营地。
白鹤寺是醴陵东乡和北乡交界的一个大村。村寨整齐,这里是游击大队长文德禄出生地也是死后安葬的地方。村后的陶瓷王爷庙是一座颇有名气的庙宇,相传和朱元璋有关。从周围经堂、木鱼岭、庙湾等地名上来看,曾经应当颇具规模。这里的村民自己说明初冲福建迁来,生活习俗颇多传统意味。这一路的土特产也颇为丰富。
在白鹤寺,应村委会的邀请,驴友和群众组织了一场篝火晚会。吃花生、喝啤酒,然后再晒谷坪里扎营。村主任兴致很高,说要给队员赠送土特产,被我们婉言谢绝了。
第三天队伍从白鹤寺出发,折向西,到达最美的山村小阳坑。这里曾经发现黄金矿,村民致富后建起楼房,在苍茫大山的映衬下,颇为壮观。金矿之前,这里因为偏远少地,常年缺粮,需要用番薯丝羼杂到米饭中果腹。很多时候,甚至番薯丝比大米还多,被人笑称“三根薯丝抬一粒米”,又说“阳坑人想恰尽饭---下辈子来。”
临近中午,我们到达小阳坑肖家山,队伍折向北行进,这里是早年游击队活动的地区,美籍华人钟武雄的祖父钟海闾就在这一代活动,并在肖家大屋创办第一所红军学校--川山学校,吸收和培训游击骨干,后来溯溪迁移到更加隐蔽的汪家坡办公。现在这条山沟里到处生长着野生芙蓉花,这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原生花卉,从洪水冲刷倒伏之后,能够继续生长,以后旅游开发的时候,只须稍加培植,就能形成一条芙蓉花沟,景色应当会颇为壮观。
汪家坡就在肖家冲的最尾端,参天林木遮天蔽日,一条小溪从半空中跌落下来,水口之处,成百上千年的古树自成群落。胸径在两米以上楠木、细叶稠等珍稀树种比比皆是。楠竹林和村寨的石壁上,万年青和吉祥草生长旺盛。这两种都是多年生草本花卉植物,算是本地资源。
吉祥草属于兰科,是兰花的一种,山居人家用玻璃瓶装上白色的小石子,浇上水,就能养的很好。其实在醴陵最先是作为夏布生产的原料种植的。他的叶子沤制成蓝靛,就是洋兰引进之前最主要的印染颜色。
我们要从这里登上冬茅坡,翻越桃花江和潭塘河的分水岭,赶到瓦子坪乡的麻子坡宿营地。这一段山路有一半在超过身高的茅草丛中穿行。大约一周前,另一只来自长沙的徒步爱好者队伍曾经走过,我们尚能依稀能够辨认出路径。这是整个行程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沿途随处可见住户搬迁遗弃的土坯房屋,屋前的果树上果实累累,无人采摘。沿途山洼路旁雪花、芭蕉和剑兰随处可见,平常哪得见到的蓝色花草真的像妖姬一样在枯黄的茅草丛中对你促狭的眨着妩媚的眼睛。仔细搜寻还能发现猕猴桃、鸡爪莲和鸟柿子和草莓等野果,还有一种叫做绿籽的乔木,果树头状一丛从,成熟后由青转蓝绿色。滋味也有酸涩转为香甜,咬开来满嘴粉糯。
下午五点半,终于赶到今天的宿营地麻子坡。麻子坡隔壁就是黄巢起义部队最后覆没的王师坑,这里四面群山环绕,空气清新,三两户人家在向阳的山坡上摆的错落有致。宿营地设在居民屋后的地坪里面。入夜,气温骤降,有人提出开个篝火晚会。正好住户一个在株洲读大学的女儿在家,很爽快的接受我们的邀请。群里刚好一个朋友生日,于是戏称这大学生唱歌是“麻姑拜寿”。
第4天凌晨,因为内急从帐篷里探出头来查看天色。完事后睡不着睁着眼睛回想点滴。五点四十八分,帐篷后面的山坡上传来一声第一声鸟鸣,接着各种各样的鸟鸣声起来。许多声音绝对说不上是悦耳,有的甚至让人觉得下流和无聊,然而这是真实的山野的鸟鸣。6点20分,所有鸟鸣在毫无征兆的前提下突然停止,一只也不剩,整个山林仿佛压根就没有一只活物,这是一种在城市中无法体验到的神奇感受。寂静下来的山岚让你隐隐感到一种不安,再也无法安稳的睡懒觉。于是我们把晨雾和帐篷一起包裹起来,打进背包。早餐后匆匆赶路。
第四天的路程相对轻松,队伍从麻子坡重新进入山林,向东进到小袁家庄,再到袁家庄。大小袁家庄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住户的多少,还在乎植被的茂盛程度。袁家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政府药材组对口援助栽种药材的地区。因为这里的高海拔和高湿度,厚薄、杜仲、黄荆、七叶一枝花等许多名贵药材生长旺盛,既是村民的一项经济收入,又是难得的观赏植物。
中午,领队把我们带到一户村民家里,一定要我们吃过午饭再走。因为未能预先做准备,就用家里家外能够寻找到的玉米、板栗和凉薯等土特产招待我们,殊不知正中我们的下怀。这些村民们眼睛里在普通不过的东西正是我们的美味佳肴。连续三天的徒步,个别队员因为身体原因已经开始受不了,后勤车陆续带走部分队员的多余装备甚至帐篷,我们几个坚持没有放弃。这次徒步中深切感受到,其实,一切奢华本质上都是多余的。很多时候,我们比照别人不停的更换车辆,装修房屋,拼劲全力追逐幸福,玩完总是等你实现这个目标,又发现了更加遥远的下一个目标,几年辛苦,算来其实一无所得。这次在徒步之中,豁然感悟,其实幸福很简单,或许就是长途怕蛇之后的一截烤番薯,或者是清晨的一个厕所蹲位,这就是莫大的幸福,让你为自己的幸运感动。
接下来,我们顺着潭塘河西岸官庄水库旁边的太阳山庄进发。这一段路程约为15公里。途中相继经过号称远村夕照的袁家庄村和号称古寺熟疏钟的大口坪观音寺。
袁家庄村在大山的东侧,每当夕阳西下,血红的太阳将整个村庄映衬的火红热烈,一路大革命时期的残酷和火热,算得上是一处难得的景观。至于古寺疏钟的观音寺建在潭塘河谷中间一个突兀的小山岗上,几乎是四面凌空,即便是偶尔敲响的一处钟声,也要在河谷中往返回荡四次以上。
在团山背,细心的向导从地名上琢磨出问题。首先是发现一处落差较大的瀑布,河水冲两侧倾斜而下,溅起雪白的浪花。河中黝黑的岩石足有半个篮球场大小,大家都跑过去戏水照相,戏称登上了钓鱼岛。仔细一观察,原来这是一处人工开凿的河道,天然的河道绕着对面的山岗整整绕了一个圆圈,从卫星地图上看,河道环绕的山岗像是一颗仙桃的形状,旅游给他取名为仙桃山庄。虽不及团山背这个名字形象,却多了一份想象的神奇。这算使整个官庄山区最美的一段河道了。无独有偶,一个小时后,队伍在潭塘镇相继发现另外两处同样绝美的河道。
一处是潭塘镇,原来的河道绕着镇子也转了一个三百度以上的湾,将整个镇子包裹起来,三面临水,一面靠山,天然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所在,难怪这里会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善化、浏阳、萍乡和醴陵中心县委的所在地,白色恐怖时期,这里的红军家属联合起来,利用地势的特点,创造性的成立了红军家属“避白团”,保护自己,巩固了根据地建设。
另一处是临近水库的朝天湾,河道也做了一个三百六十度完美的拐弯,线条流畅的河道远远望去像是一只象征长寿的耳朵,所以我们为他取名长寿山庄。这一段河道也被人工凿穿,建成天然渔场。渔场的尽头就是官庄水库和横贯在水库之上的朝阳桥。在官庄水库的岔道上,这样的石拱桥有五六处,以这座桥跨度最大,外形最为优美,我们在桥上与后勤队伍合影,然后一路进入朝阳山庄,完成此次跨越活动。
这个活动,我们跨越东堡、黄达嘴、小横江、桃花、瓦子坪和官庄等六个乡镇18个自然村,行程约公里。途中发现多种珍稀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资源。驴友们在徒步休息的间隙,及时召开研讨会,进行挖掘和整理,初步推断,官庄虽然是山区,然而湘东赣西的地理位置决定它自古就是南北军事要道,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中转地位,其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至少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大类。
第一是和黄巢起义军相关联的地名和传说形成了农民运动文化资源体系。从属于统一山区洪源乡的花麦田(发马田)、磨刀坑,到桃花境内的失剑冲、小横江境内的铁屎尖、千兵牌,再到瓦子坪的亡师坑,实际勾勒出当年的行军路线。
第二是土地革命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红色根据地,形成了中国近代革命文化资源体系。如醴陵游击大队文德六出生地白鹤寺和主要战斗发生和牺牲地:桃花螺丝魇;萍乡醴陵浏阳中心县委驻地和红军家属“避白团”斗争经验诞生地瓦子坪,善化、醴陵、攸县、萍乡中心县委驻地瓦子坪潭塘镇;钟海闾创办第一所红军培训学校“川山学校”旧址桃花肖家山等,革命事迹至今在民间口耳相传;
第三是醴陵人民抗日的遗存形成了醴陵人民抗日历史文化资源体系。桃花大阳坑杨氏宗祠作为醴陵沦陷期间乡政府的驻地,不但大门上斑驳的字迹尚存,更加可贵的是何为生等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至今健在。从当年县长办公的房间和周围关隘的哨卡阵地布局,到关押日军俘虏的人数和地点,无不记忆犹新。还有日军的行军路线和种种暴行,仿佛历历在目。
第四是宗教的传播和发展轨迹清晰可辨。作为南北交通的要道,官庄山区的宗教发展也独具特色,形成了宗教传播文化资源体系。在唐朝,位于官庄长连的大佛寺是醴陵境内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国模最大的庙宇;在明以前,真元宫和彰仙岭一度成为区域寺庙的中心和领袖。真元宫的石碑记载和地基清楚的记载着他面向西北武当山的朝向,和尚墓塔的文字辈分表明这里的香火持续鼎盛不会短于一千年;至如彰仙岭更有“省龙少祖”的说法,相传这里是湘鄂两省和长沙、武汉两大城市的发脉地。彰仙馆更是官庄地区所有寺庙的宿主,有骑马关上门的说法。在明以后,位于白鹤寺的陶四王爷庙更是流传有“醴陵东乡三十六庙,北乡三十六庵”的说法。可见道家一直在官庄地区站到主导地位。
第五是客家文化遗存较为完整。官庄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成为醴陵历史上数次外来移民进入醴陵的必经之路,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使得外来客家文化在这里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从不同姓氏的多部族谱了解到,官庄山区的居民多来自福建和广东,至今保存在哭嫁、翻金坛的风俗习惯和种麻、习武的棚民生活习俗。这些习俗较为完整的印证了醴陵人口迁徙的历史过程。
(本文图片,由山水户外俱乐部提供,在此鸣谢)
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白癜风诊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