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有个新闻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天津餐饮行业协会成立了一个煎饼馃子分会,还要尽快制定一个煎饼馃子团体标准!
煎饼夹“一切”
不知道是不是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需求开始变的越来越多,煎饼里能够夹的也越来越多。
香肠、鸡柳、培根、肉松……这些还算比较“正常”。听说,居然还有在煎饼里夹鳕鱼和辽参的?
实际上,天津人对于煎饼馃子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除了馃子(油条)和馃箅儿(薄脆),再夹其它任何食材的,都不是正宗的煎饼馃子。
图片来源:《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前段时间,微博网友
战斗在法国外籍军团总结了一份指南,教网友怎样去辨别一个摊位卖的是不是传统的煎饼馃子:1.卖煎饼馃子以外的其他食物,邪教!
2.面皮不是绿豆面的,邪教!
3.摊面不会转手腕的,邪教!
4.鸡蛋不让自带的,邪教!
5.放香菜的,邪教!
6.管果篦儿叫薄脆的,邪教!
7.管馃子叫油条的,邪教!
8.果篦儿炸完是偏白色的,邪教!
9.放馃子时从中间切开的,邪教!
10.夹火腿的,邪教!
11.放生菜的,邪教!
12.放土豆丝的,邪教!
13.夹鸡柳的,邪教!
14.放人工蟹肉棒的,邪教!
15.放孜然的,邪教!
16.面酱特咸的,邪教!
17.放番茄酱的,邪教!
18.放虾皮的,邪教!
19.不给分切的,邪教!
20.放辽参的肯定是邪教!因为天津娃能为了二两醋去借钱买海鲜,也不会为了吃煎饼馃子寻么哪弄根辽参切!
不过,我们今天重点要说的不是什么样的煎饼馃子才是正宗的,我们来聊聊,煎饼馃子的起源与发展。
不止历史悠久,功用还很多样
煎饼馃子作为煎饼的一种衍生,那我们肯定先要来说说——煎饼。
煎饼的制作工具,大家肯定都见过,但可能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叫什么。
这种上边是一个圆形的平面,下边有三足或四足的器具,叫做“鏊”,是一种专门用来制作饼类食物的烹饪工具。
据考古发现,在距今多年前的仰韶文化中,便已经出现了陶土鏊。
有鏊就有煎饼。所以据此我们可以猜测,煎饼最晚在多年前,或许就已经存在了。不过样子是不是像我们现在吃的一样,就无从得知了。
有意思的是,在许多古代典籍的记载中,煎饼除了吃,还有着各种各样“神奇”的功用。
薰天
南梁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述:
“北人此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支薰火,未知所出。”
而相似的描述,在元代脱脱等所著的《辽史·礼志六》中也有记载:
“人日,凡正月之日,一鸡、二狗、三豕、四羊、五马、六牛,七日为人。其占,晴为祥,阴为灾。俗煎饼食于庭中,谓之‘薰天’。”
这大致是说,北方人在人日(正月初七)这天,有在庭院中做煎饼吃的习俗,叫做“薰天”。但这一习俗具体是指什么,用意为何,就不得而知了。
熏虫
明代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中提到:
“二月初二日,各宫门撤出所安彩妆。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曰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薰虫’。”
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也记载:
“二月引龙,熏百虫:宛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用煎饼熏虫,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会有效果。
填地造房
what?煎饼还能盖房子?!
宋代孙光宪撰写的《北梦琐言》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唐代时,长安有个人用很少的钱买到了一块洼地。要想在这块地上盖房子,那肯定就要先把它填平。于是,这个人就在这块地上放了很多纸标,然后请人在边上摊煎饼。他告诉小朋友们可以往洼地里扔砖瓦,如果扔到了地里的纸标,就可以得到一块煎饼。小朋友们听了肯定很高兴呀,纷纷拿起砖往坑里扔,没过多久,这个洼地就被填平了。
补天
东晋王嘉《拾遗记》中有这样的记述:
“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顶,谓之补天漏。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地也。”
正月二十这天是“天穿日”,相传是女娲补天的日子,这一天,人们用红丝线将煎饼系好后放置在屋顶上,称作“补天漏”。
随后,煎饼“补天”的习俗便流传了下去。不过,各地这一习俗的日期可能有所不同。
北宋李觏还为此作了一首题为《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的诗:
娲皇没后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
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
招鬼
上文提到的《北梦琐言》中还描写了这样的故事:
夜作煎饼,多招鬼神。有儒生出通衢,有云:昨夜崇福院僧作煎饼、肉羹,被我番其鼎器,其肉羹和灰埋花栏中。又一鬼于人家不得煎饼,推其小婢落火。复一鬼至,云:"我能医火烧疮,尔但与我煎饼。"因教之。有姬夜作煎饼,窗中忽露一青手,遗饼而没。
得不到煎饼就把人家的婢女推到火里;
想要学会治疗烧伤的方法就要用煎饼来换……
为了吃上煎饼,“小鬼”们也是费尽了心机啊……
煎饼裹着
如今,一提到煎饼馃子,大家自然都会想到天津。
但这道天津的著名小吃,其实与山东煎饼有着很深的渊源。
这里还有一个传奇故事。
▼开始讲故事的分割线▼
相传在清朝末年,有一位擅长使刀的山东人,绰号老刀。
老刀本来是个做小本买卖的生意人,但某天被奸人所害,不得已背井离乡,走上了逃亡之路。
有一天,在老刀饥饿难耐的时候,迎面走来了一个人。这个人手里拿了一个形似馒头的食物,但其上有八个褶。老刀问此人这个食物叫什么,答曰:“包子”。
老刀由此便受到了启发,将大刀烧热,然后将面汤倒在刀面上,便做出了一张煎饼。老刀又想到了煎饼卷大葱,便将在路上捡到的两根“炸秦桧”(就是馃子,大部分地区叫油条)卷到了煎饼里。
吃完后,老刀开始回味,如果把酱刷在饼上,味道应该会更好。
那该管这种食物叫什么呢?老刀想了想:“煎饼……裹着……”
最后,这种食物就得名,煎饼裹着。
后来,老刀定居天津,由于口音上的变化,“煎饼裹着”就变成了“煎饼馃子”。
(完)
这则传说的原始出处小编并没有找到,其真实性也尚不可考。
但目前最普遍的一种说法,天津的煎饼馃子,确实是由山东煎饼衍生而来。
图片来源:《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相传煎饼(小编认为或许该说是现代煎饼?)发源于山东泰安、临沂一带。
而煎饼的传播,主要可以分为两支。
一支随着山东人闯关东时流传到了东北;
另一支则是从周边逐步传播到河北河南,甚至是邻近的苏北,再到天津。
蒲松龄:资深煎饼爱好者
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就是煎饼的资深“迷弟”,不仅作有《煎饼赋》,还自己动手摊煎饼。闲暇之余,还向邻居传授了不少吃煎饼的方法。
而这里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
据说在蒲松龄的家乡,有一对卖煎饼的母女。但因为成本有限,她们没有能力在煎饼中间卷上油条,而是用大葱代替。
这样的煎饼,肯定不如卷了“馃子”的煎饼卖的好。
有一天,蒲松龄路过知道了此事,便为这对母女写了一副对联,并亲手帮她们贴到了门上。
上联:铛圆糊稀摊开大
下联:葱多酱少卷上长
横批:越吃越短
这么有名的大文学家居然为了小小一张煎饼题字,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围观,大家纷纷开始掏钱买煎饼。母女俩的生意从此便火了起来。
如此看来,蒲松龄这“带货”能力,可以说是相当厉害了!
好了,煎饼馃子的历史就说到这啦!
不知道同学们还知不知道什么跟煎饼有关的趣闻,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主要参考资料:
魏立群,蒲松龄和煎饼,《健身科学》,(1)
王仁湘,煎饼:鏊子煎出的历史滋味,光明日报,
JiaY,山东是鼻祖?天津更知名?告诉你最正宗的煎饼果子究竟是哪般,块块来吃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angcaoa.com/hxcf/42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