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祥草 > 吉祥草化学成份 > 正文 > 正文

佛陀证悟过程与结果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19 8:48:02
白癜风微信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佛陀在菩提树下究竟证悟了什么?释迦牟尼佛当时证悟宇宙实相时,山河大地发生六种变化与震动。这些变化一般上大家只把它当是一种神迹故事来看,难以理解其现象背后原由。若按照现代物理科学来解释,这当中就蕴涵着现代量子力学与弦理论的原理。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的瞬间,实际上是‘自我’彻底消融,化入虚空宇宙最深层的万象时空当中!若以心灵学结合物理学来看,那是从一种常态的心灵意识(无明),瞬间瓦解,灵明自性彻底消融入超时空维度的宇宙实相。心灵意识从质量上的质变,进入量能上的量变。这过程若从物理层面来说,就是心灵能场从物质的原子层,瞬间瓦解渗透入了原子核内的中子、質子、夸克、光子、以至融入最細微难思的‘弦’态场域。这瞬间的粒子空间能场跨越,可以说质变与量变同时在进行。在微观的物质能量场来看,这一举动将在各个空间维度里,释放出无与伦比的量子能场效应,继而产生能场震动现象。这说明了人类在超微观的心智意识层里,若对固有的事物认知有所改变,心念意识上产生质变的话,那么在宏观的各宇宙维度空间向度里,也同时产生量子能场量变的现象。这能场的发生将会是大无其外,小无其内。佛经上说当时‘他化天’上的魔宫发生震动摇晃,地球也产生震动摇晃的异象,一切都因这既微观又庞大的量子效应而感受到的同一现象。以量子力学原理来简单解析佛陀在菩提树下证道当时,山河大地发生六种震动神秘现象,是想让大家从微观的物理层,进入玄妙难思的心灵层,并以科学的角度来看待心灵能场在修行中所展现的力量。若能理解物质科学在微观上变化的现象原理,明白了心理和物理之间的微妙联系,自然就不会觉得神通的神秘与玄妙。要知道,人类的心灵能场无始以来,当下与宇宙万物,间不容隙的相互连接,同时与各维度粒子、时空、法界相互重叠连成一体。可以这么说,在每一粒子维度上的超越与突破,既意味着‘界’的突破,其所展现出来的空间概念,将会与我们肉眼所看或感知到的世界,会有极大的差异。这意味着人们在禅定中所经历的各种境界,其实是一种自我现象认知的探索;从一种由相对而成的世界,逐步消融无始无明幻境,渐阶契入无限自性,与一真法界合一,从而体证生命实相,了知宇宙初因,回归本源大道。所以从原子→核子→質子→夸克→光子→弦,每一维度的突破与跨越,都会有一番新的景象呈现。这即证明,我们目前所处的时空,是属于分子原子结构层;在这原子层内,还有其它更细微我们感受不到的内部结构世界。这清楚说明了一件事;我们实际上是处于时空相互重叠,维度相互并存的世界。在这基础概念下,也间接阐述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教哲理精要。世尊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开示:“微尘刹土之空间,互相融入不思议,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已多次揭示,我们所在的虚空宇宙,具有多维度的时空,当中层层相叠重重并存,无有穷尽!以现代最新的量子物理与弦理论来解读《华严经》内此等难思议之虚空法界现象,一切就显得合情合理。古人常说举头三尺有神灵;我想不只在头上三尺而已,十方法界神灵实际上存在于我们当下所处的任何地方!所以心念的变化,即是时空万物的变化;各时空能场也同时相对改变。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变化呢?事实上已经起到变化,只是这变化太细微玄妙,以人类粗糙的感官觉知不能察觉出来。再来是一般人的心灵能场的力度,也还没发挥到足以彻底改变物质的外观现象。只有非常少部分心灵意念能场庞大的人,才能达到随时分解与重组物质的形态结构,这就是经书所言的神通法力了。以科学看佛学,用物理说佛理,相互说明引证,就不存在唯物还是唯心的偏颇。佛经最终的经义精髓,是圆融的般若智慧,当中是完整的色空一体。实际上大家无量世以来,一直都具足这完整的如来德性智慧,只因诸多妄想不能证得而以。南怀瑾大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佛陀所证悟的是:“我现在知道的和世间上的人所知道的不一样,我认为美好的,他们认为不好,我认为道是至真至贵的,而众生畏苦裹足不前;我体悟到欲念的痛苦,而众生贪爱趋之若鹜。”佛陀所证悟的是什么道理?现简单地将之分为四点来说明,但实际上真正的证语是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只能通过实修实证去证得:一、佛陀感到过去的人和事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历史上的种种都历历如绘地展示在眼前,过去、现在、未来,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三个阶段,时光流年,被一条细长的环索,绵绵密密的联缀在一起,原来无始无终的时间,是在当下的一念,这一念之下已具足了三千大千的风光霁月,说明了佛陀的修证已经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佛的法身存在于一切时中。二、佛陀感受到远近的世界,慢慢地向他靠拢而来,山河大地在他的眼前,散发出五彩的光芒。过去污秽的,现在转变成清净;过去丑陋的,现在是多么美好;过去黑暗的,现在呈现着一片的光明。从青山的翠碧中,他体悟到了佛性真如;从溪涧的涓流里,他证验了无我的真谛,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恒。世界的远近,对佛陀好像已经没有了隔碍。这说明了佛陀所觉悟的已经超越了空间的有限性,遍一切处而常转FALUN。三、佛陀觉悟到世间上的烦恼不如意,只是假名而已,而众生无知,执假为真,计较人我是非,妄起贪瞋痴,以圣者的智能来看,实在是百无聊赖,甚为可悯!佛陀证悟到生死无非假相,众生随着业力,在生死之流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常人不知,信以为实。其实生死不是两个,而是同一件事。表面上看起来,生命的诞生有种种的形相,种种的欢喜;生命的殒灭,有种种的伤感,种种的悲哀。以悟者的心智观察,则一切皆为虚妄,死亡只不过如同旧屋残破剥落,搬了新家而已,身体好比房子,损坏了,换一个好身体,如是而已。事实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并非真正的生,死也非真正的死,吾人之所以贪生厌死,乃“我执”在作崇,一旦有了我执,世间上的纷扰、动乱、痛苦就如影随形般逼迫而来。去除了我执,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一如,表里不异,当下就能得大解脱,获大自在。佛陀此时的心情,恰如般若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除去我执,证得我空,因此能够度一切苦厄,超脱生死轮回。四、佛陀觉悟到我和一切的人类、万物,原来没有对待、差别,虽是草木砂石,也具有菩提道种,皆为平等。佛陀发出震撼古今的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而不能证得。”一切众生,本自具足佛性,只是众生因为妄起执着,一念不觉,遂沉沦于生死海中,佛陀证悟到人生也好,宇宙也好,一切都被包含于万法缘起的理则之中。所谓缘起,即待缘而起,没有独立性,恒常性,所谓缘起者,即相互因成,物物之间,互为因缘,关系密切,人我本为一体,我和你非二,乃至一切万物皆无差别,生命彼此是贯穿在一起的,融合在一起,彼此没有隔阂,没有障碍。一切的生命皆由如来藏中所引发,菩提种中所现,我即众生,众生即我,因为万物一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帮助你,非帮助你,而是爱护自己。我仇恨你,即仇恨自己,如果能够了解此理,则人人彼此应该互相尊重,共容共成,佛陀由于证悟了实相,因此兴起大慈悲心、大平等心,运用大智能来救度和他一体不二的众生。宣化上人:为何大地发生六种震动?此为宣化上人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讲叙的《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序品第一。何为六种震动?就是震、吼、击、动、涌、起!“震、吼、击”是声,意思是有震、吼、击的声音;“动、涌、起”这是形;意思是有动的形象、有涌的形象、有起来的形象。三个是声,三个是形。这六种震动,也就是表示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震动有六种,要是把它扩大来讲,每一种里头,又有三种,这三六就是十八种。这十八种的表法,就是表示十八界。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六识。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每一种怎么又可以变成三种呢?“动”有:动、遍动、等遍动。“震”有:震、遍震、等遍震。“吼”有:吼、遍吼、等遍吼。“击”有:击、遍击、等遍击。“涌”有:涌、遍涌、等遍涌。“起”有:起、遍起、等遍起。怎么叫动?怎么叫遍动?怎么叫等遍动?“动”,只是这一个地方的震动。“遍动”,这是一四天下都震动了。一四天下,就是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所照临的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卢洲。这四大部洲都震动了,这叫遍动。“等遍动”,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统统都动了,尽虚空、遍法界都震动,这叫等遍动。这六种动法,又代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一动,表示什么呢?表示破我们的无明。因为你若要经过这六个阶段,就要破六次的无明;你破一次,无明就少一点;破一次,就少一点;破六次,所以叫六种震动。这六种震动,修习禅定的人都有的,都会亲身体验;就不坐禅的人也有,就是表示净六根,只是六根的震动而已。拿“涌”字来讲,从东边涌出,从西边没下去──东涌西没,这从东边开始。东方是属木,木是青色的;青色在人身上,是属肝,又主于眼睛,所以这是属于眼根。南方是属火,火是红色的;红色主于人的心,舌头属于心,也是红色的。西方是属金,金是白色的;白色在人身上,是主肺,在六根,是属于鼻,鼻子属于肺。北方是属水的,水是黑色的;黑色在人身上,就主肾经;肾在人的六根,就属于耳根。这是表示什么?表示这眼睛的功德生,则鼻子的烦恼灭;鼻子的功德生,则眼睛的烦恼灭了;耳朵的功德生,则舌头的烦恼就灭;舌头的功德生,则耳朵烦恼就灭。这也是与其他的五根,互相交流这种功德和烦恼。这六根,每一根都有功德的;将来到《法华经》的后边,都会讲“眼睛有多少功德、耳朵有多少功德、鼻子有多少功德、舌头有多少功德”;在《楞严经》上也有讲过。所以它功德生时,烦恼就灭;烦恼生时,功德就灭,互相来震动。身是主于四方的,这眼、耳、鼻、舌,都属于身;意,有一种攀缘这四种的功能。所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是外边的六种震动,有三种是声、三种是形;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内里边的六种震动。里边震动,就是六根;这六种震动,就表示在六根的门头震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互相帮助,也可以说它们结成一党,狼狈为奸。怎么叫狼狈为奸?狼和狈,必须要在一起,才能走路;若不在一起,它们就不能走路的。为什么?因为这个狼、狈,和普通豺狼不同;狼的前边那两条腿长、后边那两条腿短,狈的前边那两条腿短、后边那两条腿短长,狼没有狈就不能站立,狈没有狼就不能走路,狼和狈常常相附而行,所以这叫狼狈为奸。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也是,它可以作恶,也可以作善。向下边跑,它就可以令你的法身,跟着它们到地狱里去;或者做饿鬼,或者转畜生,都是因为这眼、耳、鼻、舌、身、意带你去的。要是成佛呢?也是由眼、耳、鼻、舌、身、意互相合作;你帮助它、它帮助你。好像我讲的,鼻子的功德生出来了,眼睛的烦恼就灭了;眼睛的功德生出来,鼻子烦恼就灭了。什么是眼睛的烦恼?什么是鼻子的烦恼?你所愿意看而得不到的,见着,心里就生出贪心来,就有一种烦恼;这个烦恼,是因为眼睛而造成的,这就是眼睛的烦恼。眼睛的功德是什么?眼睛看见经典,哦!这个经典这样好,我要读一读!这也是眼睛帮你心里明白这个经典的道理。我眼睛看见佛像,于是就拜佛;为什么你拜佛?你眼睛看见佛像,就“我要恭敬、我要供养”,这眼睛有了功德,来帮助你了。那么眼睛可以帮助你,鼻子、耳朵也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统统都是这样子,都有这种的力量,也可以帮助你,又可以破坏你,看你怎么样去做?你要是根据善功德去做,眼、耳、鼻、舌、身、意,就帮着你去做善功德;你要是以罪孽过做基础,去造罪孽过,眼、耳、鼻、舌、身、意,也可以帮助你去造罪孽过。《楞严经》上说,你堕地狱也是因为你的六根;你成佛,也是因为你的六根,没有旁的。所以我说“愚痴就是智慧”,也就和这六根的道理是一样的。你听经听多了,一通一切通,一了一切了,一知一切知,一觉一切觉。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悟彻本来理,一通一切通。这六种震动,不离于你个人的六根;你六根为什么要震动?这个震动就表示破你的无明。为什么要有六种呢?要六番破无明──就是破凡夫的无明,破初果的无明、二果的无明、三果的无明、四果的无明,然后再破十地的无明、等觉的无明;破了等觉的无明之后,就是妙觉,这才成佛了。大地六变震动,也就表示这六个阶段,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菩萨、佛,这六种次第成佛的果位。这是“六种震动”大略的意思。佛陀悟道的真实过程

这个故事还原了佛陀悟道的真实历程。首先佛陀是个人,他开悟过程也应该是真实且“朴素”的,不像书上写的那样,把乔达摩神话了。当年,乔达摩为什么离开苦修的山林,他悟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

本文作者——丁愚仁

当年释迦牟尼佛从出家到证悟的整个过程,他证悟了什么?他要表达的精髓又是什么?

历代大德们都是好意,为了美化佛陀或者是尊重释迦佛,给他安上了一些很辉煌的事迹,其实当时不是这么回事。

那释迦牟尼佛原来的形象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咱不说是查历史,用咱这个识性想一想就想出来了,当时的释迦牟尼佛还是个王子,他接替他爹的位子是个必然,他必须得接受他爹的位置,但在接受之前,他发现他的臣民在煎熬、在受苦。

从生老病死等这些方面,他在进行深刻的反省。

也就是说在这种苦中度过一生,说实话他心里有点说不出来的那种感觉。好像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如果他当了皇上,他管了国家的时候,他的臣民再这样苦法,他就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合格的国王或者是不合格的领导人了。

一开始,他不是想的生老病死,他想的是找一条能够让老百姓摆脱痛苦的路。他想打下这样的基础,找着这样的路。他当了家的时候,他好按照这个路去教化他的臣民,他在寻找一个解脱路,这才出家。所谓的出家,那是出走,他是到各地调查民情,因为宫里就他自己,可能和现在的独生子女一样,挺娇气,不敢叫他出门,所以他才自己偷偷跑出去。

是因为父王不放心,不让他出去,他才只好偷跑出来?

只有偷跑出来,当他是老百姓的时候,他才能知道老百姓苦在哪里,他才能找到解脱路。

释迦牟尼佛从宫廷出来之后,首先是拜访了各种修学法门的大师,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没有得道?

六个外道他都学了,而且学得很到家,比那些六道师都强。但是他的痛苦仍然没解除,他的烦恼仍然存在,他发现这是不究竟的东西。所以到最后,他在苦修林里采取了一个苦修的方法,想找到这个解脱路。他是用的减食法,第一餐饭吃三千粒,减到6年之后成了一天一粒米啦。

出来这几年他一直没找着解脱路,到了苦修林过了6年坐下来的时候,他才发现,压根就没有解脱的路可走。所以他认为,压根就没有个道可成,没法可修,什么都没有。他提出这个见解来,跟他一起来修行的那五比丘就反对,他们经过了一场争论,争论之后那五比丘继续修人家的,他们不是采取饥饿法,人家采取的是其他形式。人家离开他了,因为他认为没法,没有什么法可学,也没什么道可修。

他这才放弃修行这条路。他是真真正正地想放弃修行这条路,这才离开那个苦修林。和那五比丘争论了一番,都走了,他也就走呗。在这个时候,书上说的那个牧羊女给了他羊奶,救救急,坐那儿6年了想起来走走,肚子没食,饿昏了,低血糖,一头摔倒那,没人管他就起不来了,幸亏这个放羊的给他点羊奶,人家放羊的也没吃的啊,就撸点羊奶给他喝,恢复了体力才离开这个苦修林。

离开了这个苦修林,他想越过这座山走出去,可他体力有限,走到现在的所谓的菩提树下,实在走不动了,就在那儿停下来了,想等人来给他送点饭。那时候人也少,像这样的地方十天八天也不一定来个人,他就在那儿等着。这时候也巧,来了个打柴的,在印度那个时代,见了出家人就得布施,不管什么东西。

后来叫它个吉祥草,实际上就是软草。人家把软草倒在他跟前,抽出绳子来走了。他饿了,发现有人来了,他想说“我饿了,给我点吃的”,还没来得及说出来,人家解开绳子走了。人家走了,眼看着一顿饭走了,如果和人家说清楚了,人家没饭的话可以回家给他拿点饭去,也饿不死他。但是没来得及说,人家走远了,他又喊不出声音来,自己没力气,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看着人家走了,他只好把那些草铺了铺坐下。

这个地方要是说开始打坐还是有点虚,其实就是坐那儿了。他并不是“我要修行,我要盘腿,我要打坐”。

不是那么回事。他已经放下了,他没什么打坐了,如果当时真的是在那儿打坐,那也是一种习惯,也不是坐那儿修行。

书上说“若不证悟,不起此座”!

当时释迦佛命都快保不住了,怎么会发誓要证悟呢?这是后来人为了美化他,把他当时的心理状态改变了一下。这一改变把一大部分学佛人的方向改变了:只要是学佛的人就要发大愿。抱着这个成佛的欲望,由于这个欲望在先,真正契入空性,就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

学佛发愿是自己给自己一个信念,如果把这个信念变成一个欲望,或者变成指定方向,就会成为修行中的阻力。我们这些学佛者哪一个不是把这种大愿当成欲望?张口就是明心见性、即身成就、往生极乐,这不是大欲望吗?

书上和传说中还说,他喝了羊奶,然后到什么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坐到吉祥草上。

应该说是过了河就算了,他没力量洗澡。

他过了河,走到河的对面去了。

他放弃修行了,起码是法放下了。

法执放下了。他在那儿坐着,连续一两天没动,他想等一口吃的,想有个人再给他送点吃的,“唉,有口吃的就可以啦。”没有其他的要求,都放下了。他很自然地就想到,再有一天吃不上东西,就被饿死了,他不可能想不到他要被饿死了,这时候饿得他也挺难受的,这样的苦,这样的挨饿,在这个荒草野地里,来人的可能性也不大,最后坐这两三天之后,他连自己的生命也放下了,死了就死了吧,不要再挣扎了。

当一个人放弃自己生命的时候,自自然然地闭上眼躺在那里,唉,死了死了吧,这是很自然地现象。当他自自然然地闭上眼,死了就死了吧,不再恋自己的身体的时候,他就处于一种大定状态。

也就是说万缘放下,什么也没有了,他这一放下之后呢,大脑停止思维,没有思维活动了。

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欲望和追求了,彻底没了。

彻底放下了。思想上就没有任何思维了,当没有任何思维了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这时候思维功能发生转变,由逻辑思维改变为图像思维,他进入了幻化期。咱现在一些老人,临死之前,和一些过世的人说话、唠嗑,好像自言自语说“大爷来了”,其实他大爷死了好几年了,他大爷来和他说了个什么事,他二大娘和他说的什么事,其实那都是死了的,他把这样的逻辑思维变成了图像思维,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

作为一个人来说,根本的地方就是食欲和淫欲。食欲已经是没法满足了,没人给他送饭,他知道不行了,但是他的淫欲心还没有去掉,所以他的淫欲心化现出来几个魔女,就是书上说的那个魔女来扰乱他。

书上说是为了破坏释迦佛证道,魔王派来的魔女来扰乱他?

这个时候他本质的东西出来了,来了几个女的,什么都没穿来调戏他。这个拽拽耳朵,那个拧拧鼻子,连跳带蹦的,这个时候他还没忘了他是个修法的人呢,他说给人家:良家妇女不能这样,回家好好地过日子去,要修善不要修恶。在幻化里还没有忘记教育别人,这也体现了人教育别人是一种天性,都想着教育别人,不想着教育自己,在这里,在他身上也体现出来了。

没打动他的心,这样的幻化他不再管它了,幻化突然间消失了。消失了之后他还不适应,哎?跑了,哪去了?当时他从这种境界中再回来不再管它的时候,自己保自己命的念仍然还有,他的幻化并没结束,他内心深处还是“想活着”的想法并没去掉,所以来了个魔王要他的命,要杀他,要砍他,“你还修道人呢,我叫你修!”一刀就劈过来了,这样的幻化过程就是在内心深处自己还想活过来的这么一个念,才有这样的幻化,他在潜在意识里,真正的意识里他已经放弃生命了,别人杀他,他就不害怕了,但是他骨子里还是想活下来。

所以说,他虽然没害怕,但他仍然幻化出危害他生命的镜头来。这个镜头一来,后来被称为魔王的,一刀劈肩过来了,当时一念“完了”,这个念刚出来,刀已经过去了,第二个念头就是“没事”,刚想着这个没事,第二刀接着横着过来了,照着自己的脖梗。

又来了一刀。这个和没过去一样,他没有感觉到,这一没感觉到接着生出来第三个念“他杀不了我”,这个念刚产生之后,第三刀接着过来了,斜肩又来一刀,这一刀过去之后,“他杀不了我”这个话才说出来,“你杀不了我”第二刀他就应该说出来,他反应慢了,所以人家第三刀杀完了,他才说出这个话来,魔王看看他那个刀真杀不了他,气得他跺跺脚一歪身子没了,这时候他才知道“这是我做的梦吗?”他意识到他的幻化。

噢,这时才回到现实,刚才的一幕一幕都是在幻化当中出现的。

当时他恐怕还不知道这叫幻化,他已经回到现实了,他琢磨琢磨,是真来人了还是假来人了,是真有人杀还是假有人杀他,他搞不清楚真假。

和实际的境界他已经分不清了。身体弱到一定程度了,这个情况下,他清醒不了多长时间,他还是处于一个昏迷状态,很快他就进入了梦境、幻化状态里。这个时候魔鬼不来找他了,那些男女也过去了,对自己生命的执著也没有了,那是真正放下了,来杀就杀吧,他内心深处的东西也放下了。

对法执、生命,包括淫欲也放下了,这些都没有了,生命没有结束,幻化没有停止,他继续幻化,这时候幻化出来的都不是这些内容了,幻化出来的是自然界,幻化出来满天星辰,这就是书上说的夜睹明星。

夜睹明星是怎么回事?他就是在那里坐着,处于幻化状态,这个时候他没我了,彻底放下了就没我了。有我的时候有我的思维,没我的时候没我的思维。没我的时候就不会向外发射脑电波,没有脑电波的发射,他就是全然的接收。

全面接收周围的一切信息。

他接收宇宙的信息了,他首先看到的是满天星星。当他看到满天星星、万里无云、星辰很亮的情况下,他赞叹:今天天气真好啊,星那么大、那么亮。当赞叹的时候,他不由自主地抬起头来看,往上看的时候,突然发现整棵树盖得严严的,一颗星都看不到。当他看不到星的时候,他突然间从那个幻化里回到现实中来了。

这时候他才生疑:刚才我没睡觉,我没睡着,我怎么看到满天星?这棵树盖得很严实,一颗星都看不到,“刚才我怎么看得那么清楚?”他自己就生疑。因为他已经肚子里没食物了,尽管这样思维,也不会思维多久。他慢慢慢慢又进入那种冥冥定定的、没有思维的状态。

念头动了之后又恢复到平静了。恢复到平静之后,他又第二次看见的满天星星。当他又看到满天星星的时候,在他的思维里,就产生了一个念头:我又看见星星了,我又看见满天星辰了。这个念一生起,他没从这个境界里出来,他可以在这个境界里继续思维:“我怎么看见的?刚才我看见了,现在我又看见了。我怎么看见的?”当他问自己怎么看见满天星星的时候,他发现他自己在高空,而不是在地上坐着。他发现自己在高空的时候,他就不由自主地想找他的肉体。他低头向下看,他还看见那棵树了,树底下,他自己在那个草窝里蜷着,还在那儿睡着觉呢。

他看着他自己在那儿蜷着,他看见那棵树,他在树底下,他又感觉他在虚空飘着,看着满天星。这个时候他又在这个境界里起了个念:我怎么在虚空?树底下那个我,和这个在虚空的我,是不是一个我?虚空中的这个我是什么样?他想看看自己什么样。当他回过神来想看看自己什么样的时候,自己感觉自己在膨胀,很迅速地在膨胀。他就感觉这个膨胀、这个过程中还没来得及怎么着呢,他这个向外膨胀,膨胀到一定大的时候他突然间膨胀出去了,就像原子弹爆炸一样就出去了。

打开了,打开了之后他又感觉一下自己,不是满天星辰了。满天星辰没变,但是满天星辰都成了他身上的装饰物。

所谓的尽虚空遍法界?

这时候他想要找自己的模样,根本找不到,没有眼界,也没有意识界。这时候他就出来了,他想找自己身体的边,怎么也找不到个边。

无边无际,上哪儿找他也找不到身体。可他却又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不知道自己什么样,无形无相。

无形无相,但是他有意识?

有意识但没有意识界。一直向外走,意识到什么地方都可以。这个时候他用他的意识找他的身体,他的意识不管意识得再远,也没这个界限。用眼看,看看自己,看出去了很远,他不管看到哪个地方都是他自己身内,他没看到他的身外。

所以他那种身,所谓的他看到的身,他叫心,心外无法。没有眼界没有意识界就在这里已经证到了。他圆融一切,他感知虚空,虚空是他;感知宇宙,宇宙是他;感知自然界,自然界是他。一切皆是他。所以这个时候,他突然间意识到“我现在已经证道”。苦苦追求了多少年的道,他现在已经证实了。他突然间心生欢喜:啊,这就是道,这就是法身。他这一确定下来他已经证道,他心生欢喜的时候,突然间他又回到现实中来了。

这样说,释迦牟尼佛证悟的过程当中,他是把所有的这些执著、妄想,包括对生命的执著和眷恋,全部放下了。

全部放下之后才证道的,这是一个实际过程,也是现在修行人证道的必然过程。有一点放不下,你就证不了道。

你都得放下,这符合现实。符合现在那些证道的人的过程。如果你还有个法可修,还有个极乐世界可去的话,证不了道。

就是说还没到终点?到终点之后是没有地方可去了?

就是在自性、涅槃的境界?严格来讲,再深一步才是这个境界。虚空是我,我是虚空,再深一步呢,他不再管什么虚空不虚空的时候呢,会是什么样?再进一步的话,那就空空荡荡什么也没了,那就是楞严经五十阴魔最后说的那个“湛然”。

就是湛然,湛然常寂,那就是一个无余依涅槃。

无余依涅槃?也就是所谓常寂光净土?就是这个境界,这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再过去,才是那个东西,也没虚空了,也没什么星辰了,什么都没有了。

佛佛道同,诸佛是一体。那么所有证得的都是证的一回事,那佛和佛之间能分开吗?

你想独立出来,你是个独立体,本来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我,相互之间谁都不干扰谁,但是它是一个整体。

就像你身上的一个细胞一样。这个细胞,当不独立出来的时候,这个细胞认为它就是个人。当它想独立出来的时候,它就是那个细胞。只要你身上的细胞它想独立出来,那么它虽然是没离开你的身体,但是它感觉它自己是独立体。当它自己不是个独立体的时候,当它把自己忘掉的时候,它的感觉是个整体。修行也是这样。也就是你是宇宙的一份子,当你认为你是你的时候,你仅仅是你。当你不认为你是你,你不认为你是个什么的时候,什么你都不是的时候,你是这个整体。当感觉你是这个整体的时候,那就叫一真法界。当越过这个一真法界,连这个一真法界都没有、这个整体都没有,你是什么?什么都没有,那就是根本。

描述的释迦牟尼佛从出家到证道,尤其是坐在菩提树下证道、证悟的这个过程非常详细,从经典上我们没有看到这个说法。又是怎么了解这么详细的?

一个是现实情况是这样,再一个释迦牟尼佛在都放下的时候有个幻化。那么现在的修行人如果真达到都放下的时候,都能够证实这个过程。当你都放下的时候,你会沿着他这个路幻化下来。也就是说当时的释迦牟尼佛不是释迦牟尼佛,而是你,你自己就是。那个感觉,你就是释迦佛,你演化一遍,你就知道他的过程了。但是有一条:这是幻化,不要把它理解成“我是佛再来”。有很多人到了这样的幻化时不彻底,就认为自己是佛再来,那真是有点胡扯,千万不要那样想。

如何能够做到放下?

既然放下就能够证道,如果不放下,不去放下,能不能证道?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是发现了这个事,并不是说是他发明了,只能说他发现。之所以我说了个发现,就是因为他能发现,我们也能发现,这是个规律。

怎么能发现?按照释迦牟尼佛那个过程就是把一切都放下了,就可以发现,发现了什么呢?发现了什么都没有,那么这个什么都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不能体现出来?这个世界是二元世界,有反就有正,有上就有下,有大就有小,一张纸两个面,一反一正。把“一张纸两个面一反一正”这样的道理拿到自性上来呢,有个“想”,有个“无想”,有个“念”,有个“无念”,一反一正是个运行规律的话,带着“有”证不到“没有”,放下“有”就是个“没有”,那就能证道。

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生活在“有”里,不知道“没有”的存在,根据这个道理,我们推理也应该推理出一个“没有”的存在来。既然能推出那个“没有”的存在来,那就是一个“明心”,那就是一个方向。你照“没有”这个方向走就是了,“找”到那个“没有”。像我们说话,一句话有几个音符,这几个音符连接起来就是一句话。

那么所谓的几个音符就是:第一个音符必须断开,第二个音符才能说出来。第二个音符必须断开,第三个音符才能说出来。就这样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往外表达,那么音符与音符之间肯定有个没有音符的地方,那就是“无声”。把音符叫做“有声”的话,那么“有声”“无声”、“有声”“无声”的相互交替就是语言。相同的道理放到思想上呢?“有念”“无念”、“有想”“无想”的相互交替就形成思维,没有这个“无念”你无法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这个文明社会,所以说那个“无念”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

因为我们长期处在这个“有”里,认为有念、有行为、有想法才是自己,不认为那个“无念”是自己,所以才迷了,才生活在迷里。如果反过来,自己经常地住在这个“无念”中,那个“无念”、那个空空荡荡是自己,站在“空空荡荡”这个角度上,来看这个世界上一切的“有”,那不就成了明白人了?那还用再修吗?真真正正明白这个理了,如果说有个“修”的话,也是很好修,很方便,也不是那么难。所以所谓的“不好修”是自己那些概念、认为你放不下。你放下了当下就是,放下了立马就是。

禅宗祖师不允许弟子多读文章、多读知见,他怕知见立起来了。

也就是说把这些法执、这些知见也都要放下。就像我在这里组织闭关一样。学佛三年以上、两年以上的,说实话,他们证悟的可能性不大,就是因为他立起来的佛教的知见太多。

放不下这些知见,因为他认为这些知见可以引导他往前走!

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明白?

有学佛的倾向,也就是愿望,想学佛,但是佛学知识贫乏的人,很容易进入空性。把他关到关房里几天就行,只要把这个道理说给他,他几天就能证道。学佛三年以上的,特别是十年、二十年这样的,很难做到。

说这个话的目的是,提醒他们知道学了这一二十年佛,都是给自己立下了一些概念,他把这些概念一放下,他立马就是。

释迦牟尼佛的证悟过程非常精彩,使我彻底地了解了释迦牟尼佛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证悟的。

同时在这里建议一下这些大德们,能不能把释迦牟尼佛证道的过程稍微改一改,叫它现实化。

也就是说还释迦牟尼佛……本来的那个样,本来面目。如果他在那里饿得要死了,再发这样的誓愿,这个可能性不大。他放弃生命了,放弃修行了,这一些都放了,我法二执都放了,这才能证道,还他本来面目最好。不然的话,大家伙都发大誓去了、都发大愿去了,把发的那个大愿当成一个欲望来执行,那麻烦了。

也就是说要证悟,还是要放法执,放我执,连生命都要放下,

悬崖撒手。这才体现出悬崖撒手是什么意思,全部都放下了,你复活了。

点击调病扬升寻妙缘:

道炁开脉轮简说

道炁开脉轮调病慧心净

觉湛圆澄世界,悟开明德亲民。智行命运与共,慧止舍得安心。

点击以下历史好文寻妙缘:

生命只是念头的连接

烧掉所有的概念

五脏与情绪

疾病的来源

十层境界

学着治愈化茧成蝶

静心观照

微笑面对惯性能量

经典智慧故事

南怀瑾:《西游记》之谜

近视眼疗愈秘法

灵性真相

连接内在高我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师的涵义

获取能量,唤醒财富

相信的力量

睡眠养生

天眼看,修行人前世今生

你是一切的根源

宇宙维次空间的秘密

详情可一明老师(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angcaoa.com/hxcf/452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吉祥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