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祥草 > 吉祥草化学成份 > 正文 > 正文

法藏学苑第期释迦理悟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3 11:39:00
白癜风能吃什么药 https://m-mip.39.net/fk/mipso_5661850.html

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

了然法师著

客曰:如何理是秘密藏?

答曰:所谓理是秘密藏者,当知如来万德洪名,全属如来菩提果觉;众生持佛名号,即持如来菩提果觉。句句以名该德,如来全德在名,故称万德洪名。盖此如来名号之权,念念执持,不觉渐渐引入如来果觉之实。当知如来历劫所修无量无边福德智慧,皆在一句洪名之中包含无遗,因是所谓全权即实,全实即权,权实不二,中道圆融。譬如有人专采百花为末,加以胶水和作丸香,每烧一丸,具有百花之香。一丸既尔,颗颗亦然。所谓专采百花为末者,即喻如来往昔因地,历劫所修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清净微妙福德也。所言加以胶水和作丸香者,即喻如来往昔因地,历劫所修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圆融无碍智慧也。如来历劫修此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福德智慧,悉皆会归一体,真实圆融,平等庄严。直至庄严究竟圆满,成就无上菩提正等正觉。所言每烧一丸,具有百花之香者,即喻众生凡念一句洪名,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也。一句既尔,句句亦然。如来名号,梵语阿弥陀佛,此云无量觉,若不翻译,全体属密。因翻译故,始知如来万德洪名即表如来菩提果觉。名号乃如来果觉之权。果觉乃如来名号之实。如来因实施权,普令众生执持如来名号之权,渐能引入如来果觉之实。盖此方便善巧至极,所谓权人知权,引权归实;实人见实,即权即实。既入如来果觉之实,凡念佛时,顿觉全身住在如来菩提圆满果觉真实心中,本来不出不入,安居正定。当知得入如来菩提圆满果觉,即入如来法界藏身。假借如来法界藏身含养摄持融化之力,能使我等无边业障渐渐消融,无量福慧冥冥增长,此正所谓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以佛住持而自住持。盖因如来菩提圆满果觉广大无边,量同法界,无法不包,无法不融,面面圆满,全体真实,故名如来法界藏身。苟能入此如来圆融无碍菩提果觉真实妙理,安然住持,心心念佛,念念观照,一念全体,全体一念者,诚如古德云:“天人捧花无路,魔王毁谤无门。”何以故?如是真实圆融、甚深秘密、不可思议微妙境界者,非初机浅学所能窥,非偏知邪见所能识,因是所谓理是秘密藏也。若能全体识得,岂非显密圆具乎?

客曰:常闻密宗有即身成佛之说,未知净宗有乎?

答曰:按即身成佛者,自古以来,非密宗独有,而宗宗皆有也。所谓宗宗皆有者,但有名实相符与不相符及具足与不具足也。何以故?如果名实相符,可称具足即身成佛;倘或名实有不相符,不名具足即身成佛也。

客曰:云何名实相符,方称具足即身成佛耶?

答曰:如法华会上,娑竭罗龙王女方正八岁,以龙女身立地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花,成等正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尔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心大欢喜,悉遥敬礼者,此乃所谓名实相符,具足即身成佛也。除此之外,或得些小感应神通,如果就算即身成佛者,又何独密宗方有?则吾净宗自古以来亦甚多矣。今以历代诸祖略举数位,大家知之,方信其实。昔日净宗初祖远公大师,在庐山将建东林,夜感雷风,材木自至。然后东林建成,集众结社,同修十六妙观,兼持弥陀圣号,公已亲睹西方圣相者三回。同时有刘遗民亲近远公座下,学习妙观,亦亲蒙阿弥陀佛摩顶覆衣。又,二祖善导大师,世称阿弥陀佛应世,凡念一句佛号,则有一道光明从口而出。又,三祖般舟承远大师在南岳衡山修观,同时四祖法照大师在江西庐山修观,定中常见极乐胜境,佛傍有一僧人,衲衣蒙头。佛云:“此乃衡山承远也。”四祖出定访之,一见肖然。又,五祖少康大师,世称善导大师应世,凡念一句佛号,则有一佛从口而出。以上诸祖感应神通之事,皆是生前历历分明。其余修净行人,临终瑞相昭彰,自古迄今,更加多不胜举。若论古时行人瑞相境界最显著者,临命终时,预知时至,沐浴更衣,佛及圣众,同时来迎,天乐百千,幢幡无数,白鹤飞翔,异香满室,净光烛天,隐隐西归,种种灵瑞,莫能尽述,人人可见,个个可闻。按此种种微妙不可思议境界,虽非现生即身成佛者,亦可谓当来个个决定成佛也。何以故?凡生到西方极乐国土者,皆是七宝池中莲华化生,华开之后,不再受生,即此一生,直至成佛。按此亦可称为西方即身成佛也。若论娑婆即身成佛者,全在根机,不在法也。如果都是古佛应世、菩萨再来,无论何法,即修即证。如是即身成佛者,自古以来而宗宗有也。虽有如是修因证果实事,皆不满足,但名应化圣贤,不名为佛。今人虚张假名而无实事,互相欺诳,尽曰成佛,造大妄语,何足论哉!

印光法师答念佛问

卷八净土法门与至诚行持

第四章念佛功课与仪轨、方法

、为什么念佛一定要有定课?

订念佛功课,信愿才算坚定。不订念佛功课,信愿未够坚定。

印祖皈依弟子赵茂林至苏州报国寺叩关求见大师。大师询问皈依一两年中“信愿坚定如何”,“念佛功课定否”。并随即开示说:“订念佛功课,信愿才算坚定。不订念佛功课,信愿未够坚定,还得要痛切的用功念佛。”(《印光法师年谱》页——天地出版社)

、极闲、极忙和半闲半忙三种功课怎么安排?默念功德一样吗?

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

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

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

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即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将毕,归位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净土文》毕,念三归依,礼拜而退。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礼若干拜佛外,九称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在功课念毕礼拜。随己之便,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间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4页复陈锡周居士书)

法师开示:学佛人一定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共同学习理悟法师讲解

《妙法莲华经讲座》

参考讲义

30妙法莲华经卷五科目句释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l先释如来,次释寿量。「如来」,是十方三世佛十种通号之一,有真身与应身之分,亦有法身、报身、与应身之别,更有本门与迹门不同。

l《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乘是如如智,实是如如境,道是因,觉是果。若单论乘,则无所知之境,若单明实,则无能知之智;必需境智和合,然后有因果。照境未穷名因,尽源为果;因圆果满,道觉义成,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即真身如来。以如实智,乘如实道,从体起用,来三界受生,示现成正觉,是应身如来。

l《大智度论》言:「如法相解,如法相说,故名如来。」初句是法身与报身如来;次句是应身如来。如法相解的如字,是指法如如实相之境,亦即是诸法实相理;此理常住周遍,非因非果,生佛无异,名如,不动而至,名来,是所证之法身如来。

l如法相解的解字,是说法如如智,乘于如如真实之道,来成妙觉。智称如理,从理名如,从智名来,即能证之报身如来。故说「如法相解」,故名如来。

l以如如智,契证实相理,理智合一故,即能处处示现成正觉,如《楞伽经》言:「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八相成道,转妙法轮,即是应身如来。故说「如法相说」,故名如来。

l三身如来,各有单复。法身单即前所证之法身;复则有自性清净法身(在缠),离垢妙极法身(出缠)。

l报身单即前能证之报身;复则有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

l应身单如前说,复则有胜应身,劣应身,或现佛界身,或现九法界身。若综合此三身单复如来而说,不出真应二身,若再广说,则四身十身三十二应身,乃至无量身,开合自在,一多无碍。

l《法华文句纂要》说:「问:此品无三佛名,那作此释?答:虽不标名,而具其义。文云:『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此非偏如,显于圆如,即法身如来义也。

l又云:『如来如实相,见三界之相。』即是如如智,称如如境,一切种智是佛知,佛眼是见,此是报身如来义也。

l又云:『或示己身己事,或示他身他事。』此是应身如来义也。

l若但性德三如来者是横,但修德三如来者是纵,先法、次报、后应,亦是纵,今经圆说不纵不横三如来也。

l拣纵横如来,尚非今义,况三藏通教如来耶!又法华之前,亦明圆如来者,皆是迹中行所说耳。

l发迹显本三如来者,永异诸经。论云『示现大菩提无上故,有三种菩提』:一应化菩提,随所应现,如经,出释氏宫故;二报佛菩提,十地满足,得常涅盘。如经,『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劫故』;三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净涅盘不变,如经,『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故。』经具其义,论出其名,不作上释,宁会经论耶。」

l「寿量」,寿是受义。真如自性,不隔诸法,故名为受,此是法身如来寿;境智相应,故名为受,此是报身如来寿;一期示现,连续不断,故名为受,此是应身如来寿。

l量是诠量,诠量法身如来,以如理为寿命;法身如来的如理寿命,是有佛无佛,性相常然,不论相应,不论相续,非无量,非有量。经言:「非如非异,非虚非实」,此即是诠量法身如来如理寿命。法身寿命非量非无量,是无始无终。

l诠量报身如来,以智慧为寿命;报身如来的智慧寿命,是如如智,契如如境,境发智为报,智冥境为受;境既无量无边,常住不灭,智亦如是。经言:「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此是诠量报身如来智慧寿命。报身寿命于金刚定前是有量,金刚定后是无量,是有始无终。

l诠量应身如来,以同缘为寿命。应身如来的同缘寿命,是缘长则同长,缘促则同促。如水清月现,月实不来;水浊月亡,月亦不去。经言:「数数现生,数数现灭,或复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此是诠量应身如来同缘寿命。应身寿命随缘则有量,应用不断则无量,是有始有终。

l若约普通诠量,不出有量,无量,亦有量亦无量,非有量非无量等四句。有量是无常,无量是常;亦有量亦无量,是亦常亦无常;非有量非无量,是非常非无常。

l此四句若约别教释:非常非无常,是双非理极,即法身;常是报身。报智冥法,亦非常非无常;但取金刚道后(大乘十地菩萨满心,即金刚道现前,一刹那间,永断世间二障种子,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此时舍去异熟之名,而称为阿陀那识,此即金刚道后异熟空),正智圆满,不复生灭,故名为常。又依唯识,则法身不生不灭,故名为常;报身生因所生,故非常,圆满成就,故非无常。

l亦常亦无常,即是应身。应身应用无尽,故亦常;数数唱灭,故亦无常。

l无常,即是金刚前智用增进,以及凡夫生灭,皆是无常。

l如是非常非无常,是法身;常,是报身;亦常亦无常,是应身;无常,是凡夫轮回生死,是别教义的四句。

l若约圆教义释,三身佛各具四句。

l法身的四句是:不生不灭,故名常;无彼凡夫妄计倒常,故名无常;寂而双照,故亦常亦无常;双破凡夫与圣人的八倒,故名非常非无常。

l报身的四句是:出过二乘,故名常;无妄计常,故名无常;智能双照,故亦常亦无常;智冥谛境,故名非常非无常。

l应身的四句是:应用不绝,故名为常;示同生灭,故名无常;两义双具,故亦常亦无常;既非实报,亦非业感,故名非常非无常。

l凡夫亦具三种四句。约凡夫性具法身而言四句是:心性随缘不变,故名为常;凡夫自从无始时来,轮回生死,生实不生,死实不死,是性具法身之常。即此心性不变随缘,流转六道不停,名无常;此是法身无常义。随缘不变,故亦常,不变随缘,故亦无常,此是法身双亦义。虽不变而非凝然,虽随缘而非断灭,此是法身双非义。

l凡夫依法身而起惑,惑即是般若,即性具报身;依报身亦有四句。凡夫依惑苦而起业,业即解脱,是性具应身,依应身亦有四句。是为凡夫理即三身,各具四句。

l但凡夫尚不知三身之名字,何况行用?圆教行人,称理而解,故有名字三身四句,乃至究竟果位三身四句。从始至终,一身即三身,三身即一身,不一不异;言一即三,言三即一。如《涅盘经》言:「法身亦非涅盘,般若亦非涅盘,解脱亦非涅盘,三法具足,称秘密藏,名大涅盘。」故一佛身,即具三身寿命功德,随人机缘,感应互异,故各见佛之寿命长短不同而已。

l可用三种譬喻,譬喻佛的寿命。

l一、是于诸常法中,虚空第一,一切寿命中,如来第一;此譬喻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性相凝湛,不同应报二身。

l二、譬喻四河,皆归大海;此譬喻报身寿命,所修万善,皆感佛报,归寿命海中。

l三、阿耨达池,出四大河;譬喻应身寿命,从法报出,随缘长短。

l此品诠量,通则明三身,别则意属报身。因为报身智慧,上冥下契,三身具足,故经言:「我成佛来,甚大久远」,故能三世利益众生。所成是法身,能成即报身,法报合故能益物。由是可知,本经诠量,是论报身佛的功德寿命。

l法身如来,以理体为命,理体超时空,不生灭,无增减,无数量,故其寿命是无始终,无限量;如毗卢遮那如来寿命,是无量的无量。

l报身如来,以智慧为命,由如如智,契证如如理,理智合一,故其寿命亦如法身理体,是无量的无量;如卢舍那如来,寿命是有始无终。

l应身如来,以缘感为命,缘长则长,缘短则短,要视机缘而定,故其寿命是有限量;如释迦牟尼佛,寿命是有始有终。

l在其它诸经,论及佛的本迹,皆以毗卢遮那法身与卢舍那报身为本,释迦牟尼应身为迹;

l今此《法华经》所开显的,则以毗卢遮那、卢舍那,与释迦牟尼三身佛,乃至无量劫来,于其中间所成的三身佛,皆名为迹,独取最初得成菩提时,所成的三身佛为本,故与诸经不同。

l此品是明久远劫前本佛的寿量,何止是无量的无量,简直是无始无终,不可思议;以此立品题,故说〈如来寿量品第十

l己二广开显断疑生信为二。初诫信,二正答。庚初中四。初三诫,二三请,三重请,四重诫。共为四请四诫。并前迹门三请一诫,合有五诫七请。奇特大事,殷勤郑重也。辛今初三诫。本门广开显断疑生信。一、诫信。(一)三诫三请。

l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复告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又复告诸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

l辛二三请。

l是时菩萨大众,弥勒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如是三白已,

l前品畧开近显远动执生疑,本品是广开近显远断疑生信;佛先诫信,然后正答。显示昔日所说七方便的权教,是为适应机情,随他意语,容易信受。

l今日要说的,是随自意语,虽是忠诚真实之言,但却奇特难信,故佛将要开近迹而显远本之时,先再三劝诫会众「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因如来三诫,故弥勒菩萨与法会大众,亦再三表示深信佛语,而请佛说。

l辛三重请。(二)重请重诫。

l复言。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

l辛四重诫。

l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三请不止,而告之言,汝待谛听。

l弥勒菩萨等再三请佛说之后,又再表示深信不疑,复请佛说。佛知弥勒等菩萨,已堪承受大法,决意开迹显本,然又再嘱「汝等谛听。」变成四请四诫了。前迹门开权显实,只是三请一诫;今本门开显,先四诫四请,可见佛对此事之郑重矣!

l庚二正答二。初长文,二偈颂。辛初中二。初正开近远,二明三世益物。壬初又二。初出执近之情,二破近显远。癸今初。二、正答。(一)正开近显远。(1)出近执之情。

l如来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l文含有三种意思。初句是提出所迷之法,次句是说能迷之众,第三句是出其迷远之情。

l所迷之法,即是如来久远前成道的本事。一身即三身,名「秘」,三身即一身,名「密」。又昔日不说是秘,唯佛自知名为密。「神通之力」,是三身之用。神是天然不动之理,即是法性身;通是无雍塞不思议的智慧,即是报身;力是所作自在,即是应身。

l「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是执迷不悟之众,概括菩萨在内;因开显后二乘皆名菩萨,故不再说ニ乘。菩萨有下方、他方、旧住

l等三种,下方菩萨,是佛本所教化,故无执近之迷。

l他方以及旧住此界的菩萨,俱有二种不同。

l一、是从法身应生者,先世已得无生忍,或先已曾闻开迹显本,即使先世未曾闻开迹显本,但当先世报尽受法性身时,于法身地,亦应得闻长远之说,故应生菩萨,多无执近之迷。

l二、是今生始得无生忍,及未得无生忍者,皆有执近之迷。迷执「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l癸二破近显远。上文诚谛之诫,正为此也。复为二。初正显远,二举譬格量久远。子今初。(2)破近显远。1正明显远。

l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l此正破近执而显远本。前佛四诫谛听,正是为说此本事。一般未得无生法忍的菩萨,皆以为释尊今生始八相成道,其实,释尊成佛已来,已经有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如是久远。

l子二举譬格量久远又三。初举譬问,二答,三合显久远。丑今初。2设譬格量。

l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末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诸善男子,于意云何,是诸世界,可得思惟校计,知其数不?

l佛随即举一譬如,譬如有人将「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

l千世界」如是众多的土地,尽磨为微尘,然后「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而问「诸善男子」的意思如何?如是众多的微尘,是否可以用心思或用计算的方法,可以知道其真实的数量?

l丑二答。

l弥勒菩萨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诸世界,无量无边,非算数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声闻辟支佛,以无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数。我等住阿惟越致地,于是事中,亦所不达。世尊!如是诸世界,无量无边。

l弥勒菩萨等答:一此非一般人算数可知,非心力可及。二非一切声闻辟支佛无漏智可思惟,三亦非不退转地的等觉菩萨可达。因为等觉菩萨,仍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仍不能了达佛果秘密神通之事。

l丑三合显久远。3合显久远。

l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诸善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是诸世界,若着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1),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l佛以重重不可说众多数为譬喻,譬喻其寿命的长远。初是以「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尽末为微尘,是微尘数多不可说;「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是所经国土众多不可说。

l再以「是诸世界,若着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是时劫久远不可说;而释尊「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

l阿僧祇劫」,是寿命长远不可说。

l释尊以如是不可思议的广大譬喻,令人知无始成佛远本,但其本佛何名?古今未有人说及。

l《法华文句纂要》作者荆溪尊者湛然说:「本佛之名,试以管见僭([jiàn]超越本分)论之,仰惟旷古无佛,唯最初威音王如来,以真如内熏之力,圆觉教授之力,无师智,自然智,自悟自修,自致成佛。此段因缘,有经所出,恐智者时,此经未至,未曾指出。

l唯禅宗诸祖,每举威音王前事令人达本,遍于禅书。…….威音王因缘,虽未检经,而有禅宗诸祖提唱之语,亦可凭之,以明威音王古佛,是我本师远成之本;亦与当经常不轻菩萨品中,最初威音王如来,冥然契会。」读者可参阅本经常不轻菩萨品,善自思之。

l(1)法华文句记(九);高僧传云:罗什旧经,无一尘一劫四字。齐有高僧昙副诵经,感梦云,少一句。后果得之。初开近显远竟。

l壬二明三世益物。文分为二。初法说,二譬说。癸初中二。初正明三世益物,二总结不虚。子初又三。初明过去益物,二明现在益物,三明未来益物。丑初又三。初过去益物处,二拂过去迹疑,三明过去益物所宜。寅今初。(二)明三世益物。(1)明过去益物。1过去益物处。

l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

l释尊成佛已来,如是久远,未知居于何处,所作何事?佛言:

l「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可知灵山一会,至今未散,即本即迹;今日迹居之处,不移于昔之本地。非离伽耶城,另有常寂光土;即常寂光土,是娑婆世界。故下文言:「劫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

l「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佛于久远劫来,不止于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众生;亦于其余十方国土说法,教导利益众生;十方三世,处处现身说法,教化利生。

l寅二拂过去迹疑。2拂过去迹疑。

l诸善男子!于是中间,我说燃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盘,如是皆以方便分别。

l前三句是所疑之事,后一句是拂过去迹门之疑。或问:既然释尊成道,如是久远,云何经说,于燃灯佛时,始得授记作佛?答:自从尘点劫数之前,成佛以来,于是中间,我所说燃灯佛授记,又复言寿终入灭,更生余处等行因得果之事,皆是从本垂迹,权智方便分别;譬如幻师,所作幻事。

l寅三明过去益物所宜又二。初感应,二施化。卯今初。3过去益物所宜。

l诸善男子!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

l此释从本垂迹,示生示灭之由。「众生」,是明机感,总括九法界圣凡或顿或渐之机,感佛来应,故言「来至我所」。「佛眼」,是大圆镜智为能观,信等诸根为所观。

l信等即五根。五根中慧根是了因佛性,其余信进念定四根是缘因佛性,此二善根,皆各有顿渐利钝之别,顿机利钝是圆别二教机,渐机利钝,是藏通二教机;佛眼照见顿渐利钝之机,随其所应度,而现形施化。

l卯二施化又二。初明形声两益,二明得益欢喜。辰今初。

l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亦复现言,当入涅盘。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

l「处处自说,名字不同」以下,是明施化,形声两益。竖则尘点劫数,横则十方剎海,无处不现身;或现胜应身,或现劣应身,或现四圣身,故名称不同。

l「年纪大小」,是明寿命有量无量,长短不等;皆随所应度之机而定,或说佛寿二万岁,如迦叶佛;或说佛寿八万岁,如弥勒佛;或说佛寿命无量,如阿弥陀佛。是非生示生;「当入涅盘」,是为应以灭度而得度者说,是非灭现灭。

l「又以种种方便」,是三乘权法;「说微妙法」,是一乘实法。

l辰二明得益欢喜。能令众生,发欢喜心。

l佛无论说权说实,皆称众生的根性,能令众生得益,故「发欢喜心。」

l丑二明现在益物二。初感应,二施化。寅今初。(2)明现在益物。1明机感。

l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

l「如来见」,是佛眼照见。「诸众生」,是所照之机。贪着二十五有,是人天之机,来至我所;自求湼盘,是二乘之机,来至我所;乐于渐次入佛道的藏、通、别三教菩萨之机,来至我所;皆是「乐于小法」者。缘、了二善根,功用微劣,皆是德薄,三惑浓厚,名垢重者。

l问:佛非生示生,备施顿、渐二教;七方便等,可以说是乐小法者,圆顿之机,该是乐大法者,因何顿、渐二机,皆名乐小法者?

l答:此有四义,一、约往日虽发大心,但不能专精,多贪着弊欲,不得出世,故名弊欲为小法。

l二、约现在,如果佛未出世,诸天人等,虽有大机,而心染世乐,着于邪见,故名乐小法。

l三、约修行,虽不乐三界弊欲小法,而乐三乘灰断,亦名乐小法;或虽不乐三乘近果,而乐歴别修行一乘,不能一心圆顿普修,故名乐小法。此三义,是约因门明乐小法。

l四、约果门,乐闻近成之小,出释氏宫,始得菩提;不欲乐闻长远大久之道,故言乐小法。此等乐小之心,非始自今日;若先乐大,佛即不说始成,今说始成,皆是为乐小法者。

l寅二施化二。初明现形,二明说法。卯今初。2明应化。

l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

l此明佛现形,非生现生,但生实非生。前明顿渐ニ机来见感法身;

l今佛即现胜劣两应身。为渐机应劣应身,为顿机应胜应身。无论是胜应身,或劣应身,皆有生(身)法(身)二身生相。

l劣应身的生身法身生相,是以正慧托胎,出生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自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乃至六年苦行,是生身生相。坐吉祥草,以三十四心(藏教菩萨历劫具修六度梵行,最后于菩提树下,以一念相应慧,发真无漏,以八忍八智十六心,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顿断见思习气而成正觉,故云三十四心断结。),断结习尽,证得五分法身,是法身生相。

l胜应身的生身法身生相,是乘旃檀宫,与诸菩萨是处摩耶胎,常说大乘,作大佛事,从右胁出,十方周行,各各七步,作大师吼,是生身生相。寂灭道场,坐菩提座,金刚后心,断无明尽,妙觉朗然,穷照法性,种智圆明,万德普备,是法身生相。

l「我少出家」,劣应身,出分段家;胜应身,出二死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劣应身,得生灭四谛所发的无漏无生智,名为菩提。胜应身,照三谛一实之道,一切种智为菩提。

l「然我实成佛已来」以下,是明本实不生。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等,今见胜劣二应身的生身法身生相,故说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则释尊久已成就佛道,如前譬喻所说尘点劫数,而又过之,故今日之生实非生。

l或问:既非实生,又何故现生?答:但为了方便教化利益,德薄垢重的乐小法人,使其得入佛道,故作如是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是现生而非生。

l其余大乘经,虽破劣应身的生身,生实非生,尚不破劣应身法身生而非生;今此经言:「我实成佛,久远若斯」,正是破胜应身的法身生而非生。故知今日胜劣二应的生身与法身皆被破,永异余经。

l卯二明说法又二。初正明一代所说,二释出巧说之由。辰今初。3明利益不虚。

l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诸所言说,皆实不虚。

l此明佛说法。「如来所演经典」,遍指释尊所说一代时教。「皆为度脱众生」,是释尊说教之目的。「说」是声教,「示」是形现。即是现身说法,佛所以现种种身,说种种法,目的是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性,令闻法欢喜,依教奉行,得度生死海,解脱轮回。

l「或说己身」,是说佛自己因中修行的因缘,如本经说过去第十六王子,以及常不轻菩萨等。「或说他身」,是说说诸佛菩萨及弟子的因缘,如过去闻法结缘,今是声闻弟子等。又说佛的三身,是说己身;说其它九法界众生的色身,是说他身。

l「或示己身」,是示现佛身;「或示他身」,是示现九法界圣凡身。又现胜应身,是示己身;现劣应身,是示他身。

l「或示己事」,是示现佛界的事,「或示他事」,是示现九界的事。或示现一切种智,是示己事,或现小智,是示他事。或示现得大自在,是示己事,或现九恼(一六年苦行,二孙陀利女谤,三木枪报,四食马麦报,五流离王杀释种时报,六乞食空钵。七旃荼女谤,八调达推山伤足指报,九寒风索三衣御寒报。),是示他事。

l九恼;又作佛九恼、九厄、九横、九难、九罪报。指佛因过去世之业障,而于成道后所受因果报应之九种灾难。

l(一)佛昔为婆罗门之子火鬘,与瓦师之子护喜相善,护喜曾数邀火鬘拜见迦叶如来,然火鬘以‘何用见此髡道人’之恶言三拒,由此因缘受‘六年苦行’之报应。

l(二)佛昔为博戏浪人,曾诱淫女鹿相至辟支佛日常修道之园中娱乐,后杀鹿相女而嫁祸辟支佛,故受‘孙陀利谤’之报应。

l(三)佛昔为部主商客,因争船格战,以矛■穿另一部主脚致命终,故于乞食时受‘木枪穿彻足趺’之报应。

l(四)佛昔为婆罗门时,曾妒比婆叶如来及比丘众受槃头王供养,遂发恶言,并教其五百童子骂彼等须食马麦,故佛及五百罗汉于毗兰邑时受‘食马麦九十日’之报应。

l(五)昔时释种族捕杀池中之鱼,佛为一童子,曾以杖打鱼头,故受‘琉璃王杀释种’之报应,且于其时,佛感头痛。

l(六)乞食空钵,佛曾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返。

l(七)佛昔为一比丘,因妒无胜比丘受善幻妇之供养,遂谤无胜与善幻通,由此佛说法时受‘旃荼女系盂于腹毁谤诬赖’之报应。

l(八)佛昔为须摩提,因不欲与其异母弟分财产,遂于高崖推落其弟,投石击杀,故遭‘提婆达多以石击佛’之报应。

l(九)佛于阿罗婆伽林中,冬至前后八夜,冻寒不堪,曾索三衣御寒。

l[大智度论卷九、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三]

l「诸所言说,皆实不虚」,是偏明佛所说不虚。佛所说己身他身,所示己身他身,己事他事,皆非虚构,而是有事有理,有因有果,有始有终,皆真实不虚,非诳非妄,故能令众生信受得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angcaoa.com/hxcf/454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吉祥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