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图案中已有卷草纹。南北朝时期,卷草纹大量运用于碑刻边饰,风格简练朴实,节奏感强,在波状组织中以单片花叶、双片花叶或三片花叶对称排列在主干两侧,形成连续流畅的带状花纹。
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画中多绘有卷草纹,其素材多取忍冬。唐代卷草纹广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叶,采用曲卷多变的线条,花朵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
吉州窑白地黑花卷草纹罐,元,通高6.5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6厘米。
罐直口,直壁,平底,附嵌入式盖。外壁采用白地黑彩装饰,主题图案为缠枝卷草纹,盖面饰一折枝花卉纹。
此罐形体较小,应为蟋蟀罐。图案简捷流畅,自然大方。
这种白地黑花装饰技法缘于北方磁州窑,但又具有吉州窑自身的特色。其白地泛黄,黑花发褐,底色与纹饰色彩的对比没有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瓷那样强烈。
总体结构舒展而流畅,饱满而华丽,生机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并成为后世卷草纹的范模。
定窑白釉剔花卷草纹长方枕,金,高10.5厘米,长25.5厘米,宽11.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枕呈长方形,枕面四边出檐,中部稍凹,两端翘起。边墙竖直,平底。枕面剔刻卷草纹。 卷草纹是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之一。图案为植物枝茎作连续波卷状,构图似缠枝纹,是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两方连续展开,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卷草纹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忍冬纹,通常只作为辅助纹饰,表现技法有刻划、彩绘等。元、明、清三代均很流行。
唐代以后,唐草纹传承不断,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兰花等。明代中期重视以荷花为主体的唐草纹,后由荷花图案演变为串枝花图案,并广泛运用在织锦上。
定窑白釉剔花卷草纹腰圆枕,金,高13.5厘米,长25.5厘米,宽2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枕呈腰圆形,枕面下凹,前低后高。灰白色胎,质地稍粗。釉色白中泛灰。枕面剔刻草叶纹,枕壁剔刻卷草纹。从制作工艺看,系先在胎上施一层化妆土,勾勒出花纹轮廓,然后在花纹内划出叶筋,最后剔去花纹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浅褐色花纹。
陶瓷枕可分为生活实用器和随葬冥器两大类。品种有低温釉陶和高温釉瓷器两大类。始见于隋,唐代至元代南北方各窑场普遍烧造。宋、金时代陶瓷枕的造型最为丰富,有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花瓣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银锭形等式样。
明清两代的唐草纹风格趋向繁缛、纤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气,但仍然是重要的传统图案。目前,唐草纹多见于建筑装饰及染织、家具、陶瓷等装饰。瓷器的一种辅助纹样。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带,故名。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宋元明清许多瓷窑产品上广泛采用。
更多有趣好玩的瓷器知识与秘闻,请持续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angcaoa.com/hxcf/45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