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不同于字画或瓷器,很少留有款识,所以断代成为一大难点。但家具的做工工艺、使用的材质以及流行的款式、装饰手法,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掌握了这些特征,就可以对一件家具的生产时期,做出大概的判断。古代家具的辨伪实际包括辨伪和断代两个部分。所谓古代家具之伪,有许多情况:有的是恶意仿制古品,以新充旧,用以牟利的新家具;有的原是仿古代家具,几经流传,被当做古代家具收藏;有的是后代仿前代,如明仿清,这种仿制不以牟利为目的,是艺术上仿制。因此,对古代家具辨伪,首先要判别是古代家具,还是新家具。如果是古代家具,然后再判别具体年代。古代家具的辨伪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来考察。
一、考察家具的包浆古代家具的包浆,实际上是使用痕迹,是家具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表面形成的一层有陈旧光泽的皮层。有些家具使用得较少,保存较好,往往包浆较少。另有些家具使用得较多,保存环境恶劣,沧桑感很强。因此,包浆不是判定家具年代的唯一标准。另外,污垢不是包浆,有些收藏者错误地把污垢当做了包浆,这是不对的。
好的硬木家具,随着年代的推移,在其表面会产生一种自然形成的岁月磨痕,非常柔和,木质的纹理自里而透外,色泽有一种苍老感,具有宝石般质感,一擦就会显示出光泽。而作伪的包浆,往往在一些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家具上,比如桌子、箱柜的表面用钢丝球擦出一条条痕迹,上漆后再用茶杯、锅子烫出印记,用小刀划拉几道印子,看上去似有一种饱经岁月沧桑的感觉。也有采用细砂纸在新仿家具最容易受到磨损的部位精心打磨,做成使用痕迹,然后上蜡,做成老包浆,有的甚至用皮鞋油之类的劣质材料作伪。
明明式圈椅
高厘米长63厘米宽45厘米
黄花梨所制,做工精致,装饰雅美。弧形椅圈,自搭脑伸向两侧,通过后边柱又顺势而下,形成扶手。背板稍向后弯曲,形成背倾角,颇具舒适感。四角立柱与腿一木连做,“S”形联帮棍(扶手与座面之间的竖牚,也叫镰把棍,因其形如镰刀之柄)。席心座面。座面下装壸门。脚牚逐级加高,寓意步步高升。四腿外撇,称侧脚收分,意在增加器物的稳定感。装饰具有典型的明式风格,只在背板和券口上端浮雕纹饰,背板满雕双螭纹,虽是满雕,布局却非常疏朗。券口上端的卷草纹也非常简练自然。
包浆的辨识需要一段时日磨炼,需要多看实物,对古代家具包浆要有正确的感性认识,还要多动脑筋,善于推理。一般来说,作假的包浆的光泽是呆板浮躁的。用手触摸,真品的包浆光滑温适,伪品则有一种腻涩之感,有受阻的感觉,甚至粘手。但也有包浆能乱真的,这时需要仔细观察:首先,注意详察木材纹理、色泽是否自然。家具若做包浆,在纹理及色泽上或多或少地都会存在差异。其次,要注意家具表面旧化程度。所谓旧化是指褪色、开裂、磨损、起皮等痕迹。家具使用条件不同,其旧化程度也会不同。另外,同样是一件家具,它的靠墙面和正面,上面和下面都会存在旧化差异,观察这个差异是否自然。家具的旧化是长期使用的结果,包浆现象随之产生。再者,看包浆出现是否自然。一般在使用者的手经常抚摸的位置,会出现自然形成的包浆。新仿的包浆有时会在不常抚摸的地方也做出来了。
二、考察家具的细部考察家具的细部是古代家具辨伪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赝品古代家具都是在细部露出马脚。考察细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先看家具的底面、背面,在这些不显眼的地方,要仔细查看家具表面的颜色与旧的程度是否统一,用料是否一致。旧家具底部一般有自然老化的痕迹,而新家具底部光滑或被上漆和染色。还有一些新仿的家具,作伪者将家具上泼上淘米泔水或茶叶水,然后搁在室外的泥土地上,任它日晒雨淋,两三个月里反复几次后,木纹自然开裂,油漆龟裂剥落,原木色泽发暗,显出一种貌似历经风雨的旧气但家具的底部却非常新,与家具整体成色不协调。另外,市场上还出现过老房子里的建筑材料拼做而成赝品古代家具,这种木纹开裂、蒙尘包垢、灰头土脸的老家具,从外形色泽上看,确实有一种历经岁月磨蚀的感觉。这种家具的马脚在于旧化没有层次感,没有过渡。第二,要看家具的各处桦卯接口是否严密,过分严密是新仿,即使外面看上去再旧,也是新做的。第三,看家具的腿足部是否有糟朽,完好如初的为新仿。另外,旧家具腿部因为经历潮湿而变得陈旧,但非常自然。而新家具无论怎么作旧,还是很不自然。如许多作伪者将桌椅类家具的四条腿埋在烂泥地里,时间一长,这一截腿就会由浅入深地褪色,呈现一种水渍痕,很能骗过外行。但是真品的水渍痕一般不超过一寸,作伪的往往会过分。第四,注意接缝、拐角等连接处的细部。这一点也十分重要,许多作伪家具多搁几天,就会出现收缩,露出新茬的地方令作伪者防不胜防。这一条在北方尤为灵验。第五,要看桦眼的形状,明清家具的榫眼是手工凿的,都是方的,如果看到眼两头圆的,就说明是机器加工的,肯定是新仿的。
三、考察家具的木质考察家具的木质非常重要,因为不同木质所制成的家具,其价值相差很大。另外,木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家具的时代,尤其是一些珍贵木材。例如,明代的黄花梨木家具最流行,品种多而全,椅凳类、桌案类、床榻类、屏架类、柜橱类等应有尽有。到了清朝,紫檀木沉稳、庄重、威严的色彩力度与清政府急欲建立其正统地位的思想、心态相契合,加之玻璃的应用逐渐流行,使色彩凝重的紫檀木成为家具制作的首选之术。清中期以后,使用名贵家具已逐渐成为社会时尚,成为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但黄花梨木,紫檀木基本告罄,供应不足。于是从乾嘉之际起,红木作为替代品从南洋大量进口。红木家具又大量盛行。
因此,从上述明清家具用材上的鲜明的特点来看,凡是用名贵的紫檀、黄花梨等木材作的古代家具,看不出改制痕迹的,可以断定为清中期以前生产的。凡是红木家具,基本可定为清中期以后制作的。
清清式雕云龙纹书桌
长.5厘米宽厘米高88.5厘米
红木所制,装饰具有典型的清式意味。书桌为四面平式,桌面镶整块灰色山水纹大理石,下设四个抽屉,抽屉上装铜把手。桌下左右各有一柜,柜上置抽屉。书桌周身以及脚踏都满雕云龙纹,纹饰繁缛。脚踏下有罗锅掌。
古代家具材质造假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材质替代。由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古代家具市场行情年年走高,赝品就大量出现。由于原材料缺少,就出现了许多进口的非洲硬木冒充紫檀、黄花梨等。如:用非洲榄仁木冒充紫檀或黑酸枝;黄檀(或红檀)冒充酸枝木;巴西木、亚花梨(印度红花梨)冒充花梨;高棉木冒充紫檀等等。这些替代木料往往采用硫酸烧,在石灰水池中浸泡,或用双氧水及其他中草药、化学药剂使木材变色、变旧,也有的用色蜡改变木材颜色。识别这样的替代品不难,因为紫檀、黄花梨虽和替代木材色泽相似,但纹理有较大的区别。另外,由于化学处理过,木材本身天然芳香已不存在,代之以异味。
材质造假的第二种情况是“贴皮”。这种“贴皮”手法与“包镶”类似。包镶家具早在清代中期就已有之,当时一些苏式家具曾采用这样的手法,主要是为了装饰和省料的考虑。但“贴皮”与“包镶”目的不同,“贴皮”是为了掩盖和造假,而不是装饰和省料。“贴皮”的方法,表面采用0.2毫米厚珍贵木材粘贴在普通木材上,正反两面颜色、纹理完全对应一致,很难为收藏者察觉,但这种贴皮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尤其北方地区冬天干燥,空气湿度小,很容易使南方产的此类家具开裂。
四、考察家具的结构家具的造型结构,也是判断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首先从造型品种来看,明式家具主要包括椅凳、床榻、桌案、橱柜、几架以及屏风、箱匣等。清代家具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和改变,这些变化可以帮助人们来断代。比如:躺椅是清代晚期才出现的,是从交椅发展出来的;圆桌在明式家具中很少见到,现在见到的圆桌都是清代的;茶几清代开始盛行,是从香几中分化出来的,其区别在于茶几较为矮小,很少单独摆放,有的是两层,往往放在一对扶手椅之间;套几是别具特色的清代家具;多宝阁是从清代开始形成的;屏风明清两代都很盛行,但挂屏是明末才出现的;诸如此类。其次,从造型结构上来看,许多明清家具的年代早晚,都可以从造型结构的变化上来判断。比如搭脑两端出头、扶手两端不出头的扶手椅,或搭脑两端不出头、扶手两端出头的扶手椅,多为明式家具扶手椅的早期式样,其制作年代一般不会晚于清代中期。再如柜子,明式柜子以圆角柜居多,侧脚收分明显,以各种流畅的线条装饰为主,不重雕刻。入清以后,这类圆角柜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方角柜,方正平直,侧脚收分渐小至清代中期以后基本无侧脚,并且装饰雕刻亦由简洁变繁琐。又如,明式家具的管脚牚多用直牚,清中期以后常用罗锅牚。第三,从结构工艺上来看,明式家具最大的工艺特点就是榫卯结构,黏胶只是辅助,构件凭借榫卯组合,一丝不苟,其精确程度即便现代科技都很难达到,仅此一点,现代仿品就无法蒙混过关。例如,明式家具有透榫工艺,但到了清代后期就没有透榫了,改为暗榫,用胶合,工艺上相对简单了。
清晚期紫檀书桌
长厘米宽64厘米高87厘米
书桌为四面平式,整器呈长方形,素面,上层有平行三抽屉,下以左右两几为撑托,两几上下分三部分,上部为可置物的空格,有券口遮挡装饰,券口浮雕花卉拐字纹。中部置一抽屉,屉上装铜把手。下部为搁板,满饰透雕螭龙纹,纹饰细腻有致。四足有拐子纹装饰。
明铁力四屉案
长17厘米宽51.5厘米通高87厘米
又名四桌。长方形案面,下设屉抽四具,屉下出壶门式牙条。抽屉与牙条分别刻折枝花及吉祥草花纹两种,风格淳朴。方直腿,除了两侧接牙条,还与案角接角牙,是一腿三牙结构。
考察家具的结构,要特别注意改制家具。改制有常改罕、少改多、坏改好、高改低几种情况。常改罕是指把常见的古代家具品种改为罕见品种。不少古代家具经销商把木质较差,传世较多且不太值钱的半桌、大方桌、小方桌等,纷纷改制成较为罕见的抽屉桌、条案、围棋桌。这样家具价值能大幅提高。少改多是指利用完整的古代家具,拆改成多件,以牟取暴利。具体做法是,将一件古代家具拆散后,依构件原样仿制成一件或多件,然后把新旧部件混合,组装成各含部分旧构件的两件或更多件原式家具。坏改好是指把家具损毁的部件改为好的部件,它与修复不同,而是一种“调包”。如软屉改成硬屉。软屉,是椅、凳、床、榻等传世硬木家具的一种由木、藤、棕、丝线等组合成的弹性结构体,多施于椅凳面、床榻面及靠背处,明式家具中较为多见。与硬屉相比,软屉具有舒适柔软的优点,但较易损坏。传世久远的珍贵家具,有软屉者十之八九已损毁。由于制作软屉的匠师近几十年来日臻绝迹,所以,古代珍贵家具上的软屉很多被改成硬屉。高改低是指为适应现代生活的起居方式,把高型家具改为低型家具。许多人购藏古代家具,既当收藏品,又当实用用具。为了迎合这些人,许多仿古的椅子和桌案被改制为较矮,以便在椅子上放软垫,或放置在沙发前作沙发桌等。改制家具,基本上都可认定为赝品古代家具,除了“坏改好”一类稍具收藏价值外,其余都没有收藏价值。
五、考察家具的装饰判断古代家具的年代和真伪,考察家具的装饰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考察装饰可从家具的配饰、雕刻等方面入手。家具的配饰主要指金属附属构件,金属附属构件包括面页、合页、铰链、拉手、包角、镶条、锁面等。老家具的金属附属构件如果是原配的,应该被手摩挲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有些材质较好的家具还会选用白铜打造,时间久了会泛出幽幽的银光,令人遐思。许多金属附属构件上会錾出各种图案,有动植物、山水人物、吉祥字符等,工艺之精,是今天的铜匠很难仿得像的。有些民间意趣非常浓厚的图案上,还可以分辨出地域风情和时代风尚,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还有些金属附属构件时间太久,虽然没有包浆却会留下锈蚀的痕迹,泛出点点绿锈,或者表面上像腐蚀版画的板子那样高低不平,这些都是鉴别老家具真伪的关键之一。
清康熙填彩漆云龙双环式几
长24.4厘米宽23厘米高50.5厘米
漆家具。造型灵秀,为两几连体形。几面为二圆相交,下有束腰,束腰下接彭牙,连接三弯式象鼻腿。共六足,足端珠式,下带双环式托泥。通体黄色漆地,面填红、蓝色二龙戏珠,束腰部填彩八宝,其余均填彩百蝶及折枝花卉,几里面刻“大清康熙年制”。明代上流社会有室内焚香的习俗,香几为承置香炉的家具。此器带款,为清代早期漆家具的代表作。
看家具的雕刻可从风格和雕刻水平上考察。首先从风格上看,明式家具的装饰手法巧而不繁,朴而不俗,花纹题材多是祥云龙凤、缠枝花草。清式家具装饰华丽,花纹繁缛,题材更为广泛,并且明显有外邦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西番莲纹等。即使是同一题材,细节上也有不同,如龙的图案明清家具都用,但形象明显不同。明式家具的龙饰比较抽象,显得轻灵矫健,而清式家具的龙饰比较具象,身子粗大,头骨突起,龙身子出现鳞纹。另外,明式家具追求舒适,线条柔和流畅,因为木质优良,为了显示木纹的美丽,很少用雕工只在关键部位雕刻,雕工精细、圆浑。而到了清代,好木材越来越稀少,而雕琢技艺达到高峰,人们开始在雕饰上下功夫,所以清代家具往往布满雕工,为了显示等级、身份,舒适度被撇在一边,追求大气厚重,显得奢靡豪华。收藏市场上有一些雕刻繁缛的清末家具,被铲去一些纹饰,冒充明式家具或时代较早的清式家具,了解了雕刻风格后就不难识别了。其次,从雕刻水平上看,过去家具制作时在工时上放得比较宽,工匠的心态也相当平静,精雕细刻,圆润自然。而如今新仿的家具,为了降低成本,往往赶时间,在雕刻上就会露马脚。如在苏式家具中,圆不够顺畅,方不够坚挺;广式家具的边框花饰出现偷工减料等情况。
(摘自《我爱收藏·古代家具知识三十讲》)-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