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4日至28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联合主办的“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起草通过了《北京文件: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以下简称《北京文件》,《中国文物报》于6月15日发布了文件的中文版)不久前,国家文物局提供给故宫博物院《北京文件》的附件《关于北京世界遗产地保护与修复的评价与建议》(英文版)。(以下简称《评价与建议》)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遗产地故宫的直接管理者,学习和实践《北京文件》将是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我参加了这次会议和《北京文件》的起草工作,受到教育和启发。我以《北京文件》的理论论述和《评价与建议》对北京三处遗产地保护工程的判断作为标准,检验和评估正在进行中的故宫维修工程,取得一些新的认识。现在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请会员们批评指正。
太和殿1.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认识故宫古建筑的特征
《北京文件》重申并发展了《奈良真实性文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世界宣言》的主要观点,说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精神和思想丰富性的体现,也是人类遗产独特性的组成部分。因此,采取审慎的态度至关重要。在修复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遗产资源的特性,并确保在保护和修复过程中保留其历史的和有形与无形的特征。”显然,认识故宫古建筑的特征,是保护它们的前提。
1.1.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材料与构造特征
在全球的视野上考察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突出特点,建筑学家有多种概括。最有影响的,当属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先生著《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和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先生著《中国建筑的特征》。
(注1)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注2)
他们指出,中国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次加砖石瓦之混用。中国的木造建筑结构原则是“架构制”,这种材料与结构的自然特征再加以艺术的创造,就形成了中国建筑的“超等特色,使中国建筑占极高的美术位置的,而同时也是中国建筑之精神所在。这些特色最主要的便是屋顶、台基、斗栱、色彩和均称的平面布置。”(注3)
林先生逐项说明,中国建筑屋顶所具有的尽善尽美的曲线风格是结构法所促成的。屋脊上各种装饰构件的配置和位置显露基本结构上的节段,自然合理。斗栱是柱与檐之间最恰当的关节,同时也是檐下的一种点缀。“因为木料不能经久的原始缘故,中国建筑又发生了色彩的特征。涂漆在木料的结构上为的是:1.保存木质抵制风日雨水,2.可牢结各处接合关节,3.加增色彩的特征。这又是兼收美观实际上的好处,不能单以色彩作奇特繁华之表现”。(注4)
可见,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核心特征是由材料特性衍生的。成造台基的石材,成造架构的木材都是自然材料,砌筑墙体以及铺墁地面的砖和铺盖屋顶的瓦及其粘接材料石灰是人工烧造的。油漆彩画材料使用了多种有机物。由于中国古建筑使用的材料种类特别丰富,而不同材料的生命周期有很大的差异,总有一些材料随着生命周期的客观规律需要被维修直至更换,一个建筑群常常有新旧建筑并存,一座建筑的不同部位也常常存在一个新旧并存的过程,这就是建筑保养和维修的结果,只要台基和木构架尚良好的建筑都可以进行保养和维修,这是木结构建筑和其他非永久材料建造的建筑得以长期保存的传统手段。
午门1.2.故宫建筑的特征与文化内涵
与中国其他类型古建筑相比较,宫殿建筑除了上述普遍特征之外,还具有其他特征,这些特征表现为突出的建筑历史和艺术价值。正如林徽因先生评价的那样:“以整个故宫来说,那样庄严宏伟的气魄;那样富于组织性,又富于图画美的体形风格;那样处理空间的艺术;那样的工程技术,外表轮廓,和平面布局之间的统一的整体,无可否认的,它是全世界建筑艺术的绝品,它是一组伟大的建筑杰作,它也是人类劳动创造史中放出异彩的奇迹之一。”(注5)
而这些特征的生成源于其内涵的文化因素。试择其要者列举如下:
以封建礼制为理论指导:紫禁城建筑的主题是通过无比的雄伟壮丽来表现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个主题由年前西汉丞相萧何说出来,后来逐渐形成一整套理论。紫禁城按照这些理论、礼仪制度的规定进行规划建设,建筑艺术从属于礼制规定。首先,在规划上体现“择中而立”、“敬天法祖”的思想,把紫禁城规划在北京城市中心,与首都城市形成统一的构图。经过明清两个王朝的建设,北京城以宫城为中心,西侧和北侧安排皇家园林、南侧之东设置太庙来祭祀祖先,南侧之西设置社稷坛,祭祀作为农业国家象征的社稷,官署和皇家服务机构都集中在皇城里。在紫禁城内,则要容纳封建礼法制度所确定的所有功能,包括皇帝作为国家最高领袖履行政务职能的需要和作为第一家庭的生活需求,以及皇家文化活动、供奉佛教、道教、娱乐、休息等各方面需求,为天下作则。
午门以继承“祖制”和传统为原则:中国宫城建设有多年的历史,通过文献记载和后代向前人的模仿,形成稳定的传统建筑模式。院落是传统建筑的基本布局单元,紫禁城建筑也是以院落为单元,按照使用功能分为防御体系、外朝和内廷三大部分。防御体系占地约31公顷,包括城墙和护城河。外朝在城南半部,占地约28公顷,是皇帝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按三条纵轴线布置三组院落:中央轴线的前朝、东侧轴线的文华殿和西侧的武英殿。内廷在故宫的北半部,占地约41公顷,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办公区和家庭所在。建筑群用长街大致分成5列纵长的长方形,中央轴线上是乾清宫和御花园。它的左右如众星拱卫北辰一样安排嫔妃和孩子们的居所。在这些主要建筑的左右和后部安置着为皇家服务的众多机构。紫禁城建筑部署是用纵深的轴线来安排多组院落,每个院落根据建筑功能安排多座建筑,这些建筑有主有从,有正有配。清晰地表达了封建社会制度所规定的等级和秩序。大约从曹魏邺城开始,宫城建设突出了中轴线的布局。紫禁城将中轴线突出至极致,它是贯串北京全城7.8公里中轴线的中央部分。所有院落整体上沿中轴线对称布置,而且紫禁城中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都放在中轴线上。中轴线前段是一系列的礼仪性质的门,表现五门三朝的制度。午门的凹字形高台建筑则至少延续了唐代大明宫含元殿以来宫城正门的型制。
东南角楼以官修的建筑术书为依据:中国从商代就产生了“工官”制度,宫殿建筑在数量、体量、质量方面始终远远优于民间建筑。而且对斗栱制度的研究表明,唐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高度标准化。虽然目前只发现两部完整的官修建筑术书,但是有理由相信宫殿建筑是按照官方颁布的建筑标准进行营造的。也因此使紫禁城建筑具有了整体统一和谐与个体丰富多彩的审美效果。紫禁城内木结构建筑的等级、样式、体量等差距巨大,但是他们却拥有共同的外观,白色的汉白玉石台基、红色为主的房屋本身、黄瓦覆盖的大屋顶以及屋檐下青绿色的彩画,构成了紫禁城建筑群宏伟统一的色彩基调。同时各个院落随功能的区别和时代的演进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主要依赖富于变化的院落空间系列和传统工艺营造的美丽。构成建筑本体美的传统工艺主要有三类,即遍布全城的石雕艺术、琉璃烧造的建筑构件和室内外的建筑彩画。营造建筑内部空间艺术的手段是内檐装修。紫禁城古建筑的内装修高贵典雅、多彩多姿、精巧绝伦,创造了不同的室内空间气氛,满足了使用功能,表达了建筑之美。如乾隆花园的内装修使用最珍贵的紫檀,镶嵌了玉雕、双面丝绣、“竹黄”浮雕、竹丝底纹,等等江南手工艺,艺术效果丰富、儒雅与富贵。还使用了诞生在欧洲的艺术“通景画”、“线法画”,移植为室内天顶画、壁画,倦勤斋通景画的藤萝造就了永远的春天。这样皇帝和他的家庭实际居住的房屋面积很小,但通过装修、书画和收藏品却构成了古代中国最高等级的文化品味,耐人寻味。
西北角楼以官营为基本组织管理制度:工官制度的内容之一,是把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与官方营造活动结合在一起。这个制度不仅解决劳动力,也把掌握建筑工艺技术的专业人才作为一种身份确定下来,甚至世袭。这种制度清代逐渐松动,但是宫殿建筑却始终是由皇家进行组织管理,有些皇帝甚至亲自参与建筑设计。这就保证了宫殿建筑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可以使用最优质的材料、最优良的技术、进行最精密的施工,形成有别于民间的“内工”手法与技术要求。
故宫古建筑的外在特征是有形的,需要认真体验与总结。这些有形的特征源于历史的积淀,源于文化的培植,通过一套完整的组织制度,最后经过工匠的手艺结晶成为建筑。在保护维修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保存这些有形的特征,因为有形特征的改变和消失也意味着无形特征的永远流失,给人类多样性的文化资源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
2.文物建筑的理论体系与保护原则的统一
会议回顾了《威尼斯宪章》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来国际社会一系列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宪章、宣言、决议,还有澳大利亚的《巴拉宪章》和中国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年版,下文称《中国准则》)。指出:“各国遗产保护机构自现代保护运动发起以来从各自保护实践中以及从世代相传的文物建筑保护的传统做法中总结的原则和经验,也在此次会议上受到了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angcaoa.com/zpjs/45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