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祥草 > 吉祥草化学成份 > 正文 > 正文

大山从杭州ldquo西湖西进工程r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8/17 8:47:06
北京中科白殿医院官网 http://www.mxxshi.com/

马山的话:

田励未工程师,虽建筑学出身,然而,进入江心屿项目后,其求学与工作期间长期积累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爆发,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我曾讲过,优秀设计师的成功理由都一样:热爱设计、追求卓越。平庸设计师的理由太多太多;条件不好、挣钱太少、工作太累…

我们在设计中为社会提供美的产品,同时,也在设计中完善自己。

笔者的话:

笔者在今年5月份进入美院江心屿设计团队开始了关于温州江心屿的改造提升工程以来,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要把江心屿打造成什么?这种定位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我们提出的“江南山水园林”口号,而应该是我们希望“江心屿”能成为温州市民心中的什么?

笔者几乎走过大半个中国的古镇民居风景名胜,有的是走马观花,有的是仔细测绘,每个景点都有它的独特性和优点,但到底哪一个可以让我们来学习借鉴呢?突然发现身处杭州,眼前的西湖就像是一个教科书一样的存在。

▲西湖考察

▲江心屿现场

本文正文共:字46图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面积

区位

文化历史

外部交通

地形特点

植被分布

西湖

万㎡

杭州西面

《汉书·地理志》开始有载

沿湖均有交通出入口

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

植被茂密,黄土不露天,间或有大草坪

江心屿

70万㎡

温州北面

南北朝谢灵运时期开始记载

西部大桥一个机动车出入口

两塔一寺三湖环绕

榕树等乔木太过茂密,林下黄土

上述表格对比,我们不难看出江心屿不论是在历史、文化还是风貌上都与西湖十分相似。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西湖的造园方式借鉴到江心屿的整体提升改造工程中去。

这一次的参观游览路线为曲院风荷—郭庄—花港观鱼—小瀛洲—太子湾,即西湖的西面半圈。我们跟着两位围绕西湖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专家:在杭州园林设计院院长、资深园林专家林福昌老师,原规划局局长尚建民老师,在这一天的学习中,收获了很多。据林院长介绍,这块的西湖园林的总体胚子成型时间是在五六十年代左右。八十年代,陆续又有一些修整和改进。到年左右,随着西湖西进工程和申遗的开始,陆续又有一些综合的整治和规划。可以说这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停的修修补补而形成现在的样子与规模的。

▲主要游览的节点

通过对这些景点的游览,给笔者的整体感觉是西湖大量的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借景障景、先抑后扬的手法,而这些手法正是造园中最最朴质的道理。

比如郭庄,我们在进入郭庄的时候,它的前面有一大片的池塘,池塘的西边是一排游廊,池塘的南边是郭庄的主体建筑群落,池塘的东边其实就是里西湖开阔的水面。但是郭庄并没有把西湖引入到他的视线范围内,而是通过一排矮墙将西湖与之整体区分开来。

▲郭庄水池旁的矮墙

明明可以借景为什么不要?林福昌老师介绍说西湖的造园方式跟苏州园林的不同点在于,苏州园林大量的强调“造”,而西湖大量的强调“借”,但这种“借”并不是简单粗暴的直接打开,而是通过漏窗、矮墙等构筑物“似借非借”。

在这个地方,由于郭庄本身已经有一个水面,视线上已经有些打开,但是与西湖的整体开阔度开始没有办法比拟的。既然这样,索性把池塘围合起来,形成独立的空间,再通过月洞门等框景,在游览路线的最后达到豁然开朗的感觉。

▲郭庄内湖面的小空间

▲郭庄月洞门对于西湖的框景

同时,在园中设置一个制高点,可以俯视围墙外的西湖,在这个点上获得视觉上“平远”与“高远”的对比,也为园中的建筑物找到了一个控制点。

▲郭庄的高度控制点

这个控制点的手法,在花港观鱼中也运用的相当娴熟。整个花港,中心的控制其实并不是鱼池和御碑,而是牡丹亭。牡丹亭不管是在空间上还是在高度上,都可以说是花港的中心。

▲花港观鱼的牡丹亭

从牡丹亭较为开阔的视线延申开去,我们不难看出,整个花港,大量的运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通过植物的种植,将草坪空间、湖面空间、池塘空间分隔开来。可能是由于80年代最终形成的缘故,花港并没有像传统园林中用景墙、游廊作为隔断,而是用大量的乔木结合园路形成了较为密闭的空间游览路线。通过这些游览路线,串联如鱼池、草坪区、牡丹园等,在视觉上获得收-放-收的节奏感,将原本并不大的区块做的精致和丰富,增添了可游性。

▲花港观鱼水池与植被河岸交接的处理

▲花港观鱼草坪与密林交接的处理

▲花港观鱼中由草坪形成的视觉大空间

说到可游性,笔者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小瀛洲了。整个小瀛洲其实面积并不大,而且光看平面图是一个很规整的“田“字形。

▲三潭印月平面图

但是走在小瀛洲里,根本就感觉不出这是一个规则的平面空间。通过曲桥、亭子、轩、廊等不均匀的摆布,让人在其中转晕方向。视线的汇集点时而在池,时而在廊、时而在桥、时而在亭,最后通过我心相印亭的月洞门框景,到达游览路线的高潮——三潭映月。这么一个小小的岛,却做出了一个犹如介子空间的大世界。造园的手法浑然天成。

▲通过曲廊形成丰富的视觉空间

▲通过植物小瀛洲将西湖与之完全隔开,形成内向型空间

▲我心相印亭的框景和亭外平远的空间形成游线上的高潮

当然,造园并不仅仅是在游览空间上的。太子湾的手法,相对来说比较粗放,通过将溪流的两分,使整个公园形成了密林与草坪区。但是太子湾的成功我觉得是在植物上的,通过樱花、郁金香等的种植,杭州市民普遍的在春天的每个礼拜都可以到太子湾来“可游“。虽然秋冬确实比较萧索,但是这与太子湾的整体定位来说是不冲突的。

▲太子湾公园平面图(转载自黑豹工社)

▲太子湾草坪与时花的关系

▲太子湾水面与时花的关系

▲太子湾公园秋天赏枫

其实说了那么多,我们能在江心屿的设计中,学西湖的什么呢?最简单粗暴的,江心屿的“清辉浴光“园与郭庄是如此的相似,同样都是大湖边上的精致小院落,功能上差不多,定位上很相似,造园手法上是不是也可以借鉴?

▲清辉园园中园的空间布局

江心屿北侧的榕林诗径,目前来说也是密林与草坪区,现状是游览路线过于幽闭单调,是不是也可以学花港的手法,通过空间上的收放来达到游览的丰富性?

▲通过密林串联出若干个视觉开敞的节点如五云台、椰林望塔等

“湖心禅居“与小瀛洲一样,也是一个小岛,面积不大,怎么样在这个小岛上做文章,在小地方上做出大“空间”,绕的手法,是不是也可以用一用?

▲湖心禅居可以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现如今的江心屿,温州市民好几年才会来一次,说到底是没有吸引点,能不能借由太子湾的手段,布置四季观赏花卉,春天来江心屿看樱赏桃,夏天来江心屿听松问泉,秋天来江心屿闻桂赏月,冬天来江心屿赏梅参禅。这样增加了可游性,真正做到了还屿于民。

▲江心屿四季花期

整个西湖在改造和维护过程中,最大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其实西湖也犯过很多错,比如尚建民院长说,原来西湖有个原则叫黄土不露天,他们就在西湖轰轰烈烈的种灌木运动种,在密林下种植了大量的灌木,每年光是补植就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因此,在后续种植上,林下多种耐阴的地被,如吉祥草、麦冬等。再比如,整个西湖的游步道,台阶做法不是硬做的,而是通过一些景观石,自然而然的形成园路的落差。还比如,原来的西湖也运用了很多木栈道,后来发现木栈道坏的比较快,他们就把木头换成了石头,同样也达到了轻巧美观的效果。笔者还看到,西湖边的园路在交接的时候,主要铺地十字交接,两边倒角则是运用卵石碎拼,这既符合游园的行为特征,又达到了美观的效果。所有的这些细节,其实都是江心屿可以借鉴和少走弯路的经验。

▲曲院风荷中小溪汀步与

▲石头做的栈道

▲路与草坪的各种交接方式

▲两种转角的处理方式:左为用碎拼倒角,右为用石头压脚

其实,笔者特别喜欢曲园风荷中关于框景、对景的处理。往往是一个小空间,一组小植物,就能玩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景观。特别是笔者在一组游廊里看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空间——游览正对的是一堵漏窗的墙,作为框景,将视线集中后使得这堵在廊下的景墙作为了整个空间的对景。在游人走到这个对景转弯后,豁然开朗的不是一墙一廊,而是两边视线都开阔的双面空廊,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颇有西方建筑中折衷主义的“无厘头”之感。这些小细节玩好了,往往可以出大效果。

▲曲院风荷前的对景

sdfd

▲各种类型的框景

▲正面看上去是单面空廊,实际却是双面空廊的水廊做法

说到底,造园的手法无非就是这几种:抑景、障景、添景、夹景、漏景、框景、借景、对景、移景,道理手法都懂,但怎么玩好这些手法,使景观能够达到丰富多彩的效果,在西湖这里,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文案/田励未策划/马山编辑/郑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angcaoa.com/hxcf/42046.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吉祥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