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祥草 > 吉祥草化学成份 > 正文 > 正文

佛教八大圣地记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12 16:16:26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时间好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187348.html

《大乘本生心地经》:

八大宝塔:拘娑罗国净饭王宫生处宝塔;摩伽陀国伽耶城边菩提树下成佛宝塔;波罗奈国鹿野园中初转法轮度人宝塔;舍卫国中给孤独园与诸外道六月论议得一切智声名宝塔;安达罗国曲女城边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共梵天王及天帝释十二万众从三十三天现三道宝阶下阎浮时神异宝塔;摩竭陀国王舍城边耆阇崛山说大般若法华一乘心地经等大乘宝塔;毗舍离国庵罗卫林维摩长者不可思议现疾宝塔;拘尸那国跋提河边,娑罗林中圆寂宝塔。如是八塔大圣化仪,人天有情所归依处。

一、拘娑罗国净饭王宫生处宝塔

拘娑罗国蓝毗尼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位于今尼泊尔南部特莱平原上,即靠近印度边境的小镇罗美德上,距离加德满都约公里,属热带气候,年最高气温达50摄氏度左右。蓝毗尼原是天臂城善觉长者妻子的名字,因为善觉长者在这里为其妻建造了一座别墅花园而得名。

关于佛陀的诞生,在佛经中有许多记载,在民间也有许多传说。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与其妻摩耶夫人相亲相爱,过着十分幸福的生活,但遗憾的是净饭王夫妻已到中年却还没有嗣子。在摩耶夫人45岁时,一天晚上,王宫里万籁俱寂,摩耶夫人做了一个梦,在梦中看见天空中有一头六牙白象,五彩祥云相伴,而且这头六牙白象在摩耶夫人仰观时竞冉冉而下,来到摩耶夫人身边,并安然地从摩耶夫人的右胁中进入,摩耶夫人猛然惊醒,只觉身心十分舒畅,充满喜悦。

摩耶夫人高兴的将这一梦境告诉净饭王,净饭王赶忙请来几位占相师,以询梦境何意。占相师对净饭王说,这个梦是个吉祥的梦,是夫人已怀圣胎的征兆,夫人将来必生贵子。果不其然,夫人怀孕了!光阴似箭,十月怀胎,按照印度习俗,摩耶夫人头胎要到娘家分娩。于是摩耶夫人由众多侍女及卫队护送前往天臂城,当他们走到蓝毗尼花园时,夫人想在此休息。蓝毗尼花园,树木茂盛,泉池流水,百花盛开,幽雅别致,摩耶夫人走到一棵娑罗树下,将手扶在树枝上,就在这时,太子从摩耶夫人的右胁诞生了!

太子降诞时,即能够站立行走。太子向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而且在太子行走过的地方,都长出莲花来。只见太子口中念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时,天空中出现了九条龙,九龙口吐清泉,为太子沐浴。

后来,在孔雀王朝时,阿育王还特地到蓝毗尼朝拜,并建造石柱以志纪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阿育王石柱。阿育王石柱于年被考古学家发现,是蓝毗尼园遗址中最俱价值的历史遗存。据考证,阿育王在他执政的第二十年(公元前年)时,来到蓝毗尼朝拜,并立柱以纪念。现存石柱高约6米,直径约80厘米,柱上有裂痕,虽然阿育王柱曾遭到破坏,但幸运的是柱上的铭文还完好无损。

阿育王铭文上写道:“天爱善见王(阿育王)即位二十年,因释迦牟尼佛诞生于是地,亲来敬礼。王命刻石,上作一马。是为世尊诞生地,故免蓝毗尼村之一切租税,以示慧泽。”(《大唐西域记校注》,季羡林等,中华书局,年出版,第页。)

在离阿育王柱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摩耶夫人祠,是一座小型的现代寺庙,祠中收藏有一块用大理石雕成的浮雕,石雕上表现的是太子降生的情景:摩耶夫人手攀无忧树树枝,身边有几名侍女。雕像正下方是“初生佛陀”脚下莲花朵朵,描绘的是“行走七步,步步生莲”的传说。

位于摩耶夫人庙旁有一泓清澈如镜的池水,相传是摩耶夫人在佛陀降生时沐浴的地方。许多朝圣者在池边洗手、洗脸,希望得到佛陀的加持和护佑。池边一棵娑罗树,树径约13-14米,水中倒影,清澈无比。尼泊尔贡嘎家族已经有五代人坚守着这棵娑罗双树。

娑罗树沐浴池

二、摩伽陀国伽耶城边菩提树下成佛宝塔

摩伽陀国的伽耶城,是年前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地方,位于今印度北部恒河支流帕尔古河岸,比哈尔邦中部格雅城南11公里的地方,东距加尔各答约公里。伽耶城也因此成为全世界的佛教圣地,而名闻遐迩。

摩伽陀国的伽耶城寺庙众多,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雄伟的大菩提寺。走下铺有红地毯的大台阶,迎面就是大菩提寺佛塔(又称大觉塔、大菩提大塔)。据传大菩提寺佛塔最初为阿育王所建,后来被毁;到十二、三世纪,又由缅甸国王重新修建,现存的大菩提寺佛塔高50米,外观9层,内部实际为2层,主体为石质结构,坐西朝东,形如金字塔;底层方形,由下而上逐层收缩;顶部圆锥形,最上方立有一个铜制螺旋形球顶;塔上供奉有形态各异的佛像,塔内供有金身佛像一尊,光彩照人,十分庄严。主塔的四角方向,有四个与主塔形制相仿的小塔,这四个小塔高度相同,与主塔相呼应,相映成趣。

我国东晋法显、唐朝玄奘大师都曾先后到过这里朝圣,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有提到大菩提寺。东晋法显法师在他的西行《佛国记》中写道:“佛得道处有三僧伽蓝,皆有僧住众僧民户供给饶足,无所缺少。戒律严峻……众圣所行,以至如今。佛泥洹(“涅槃”一词的旧译)以来,四大塔处相承不绝。四大塔者:佛生处,得道处,转法轮处,般涅槃处。”唐朝玄奘大师在他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更有大菩提寺的详尽记载:“菩提树东有精舍,高百六七十尺,下基面广二十余步,累以青砖,涂以石灰,层龛皆有金像。四壁镂作奇制,或连球形,或天仙像,上置阿摩落迦果。东面接为重阁,檐宇特起三层寮牖,金银雕镂饰之,珠玉厕错以填之。奥室遂宇,洞户三重。外门左右,各有龛室,左则观自在菩萨像,右则慈氏菩萨像,白银铸成,高十余尺。”

十三世纪,为避战乱,佛教徒将此大塔掩埋,而形成了一个土丘,湮没了数百年;直到年,才由英国考古学者康林罕重新挖掘出来,震惊世界,自此以后,来此朝圣的佛教徒络绎不绝。对照我国东晋法显、唐朝玄奘大师的著作所描述的大菩提寺,今天的大菩提寺虽曾几经重建,但与他们当时所到过的大菩提寺十分相像,其格局没有很大的变化,基本上保留了最初原始风貌。

在大菩提寺的背后,则是闻名于世的菩提树,相传释迦牟尼当年就是在这棵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这棵大菩提树枝叶繁茂,顶如华盖,郁郁葱葱,一派生机,虽然这样的树在印度是十分常见的树,但因为这棵菩提树与佛陀成道的因缘,而被奉为圣树。凡是到此朝圣的人,无不到此菩提树下顶礼膜拜。关于这棵菩提树,东晋法显法师在他的《佛国记》是这样记载的:“……(阿育王经常到菩提树下)悔过自责,受八戒斋。王夫人问王游何处?群臣答言:恒在贝多树下。夫人伺王不在时,遣人伐其树倒。王来见之,迷闷擘地。诸臣以水洒面,良久乃苏。王即以砖累四边,以百罂牛乳灌树根,身四肢布地,作是誓言:‘若树不生,我终不起。’作是誓已,树便即根上而生,以致如今,高减十丈。”

紧邻菩提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1米多高的长方形石雕座,即是著名的金刚座。传说悉达多太子在经过6年的苦行之后,来到这里,洗了澡,开了斋。当天晚上,他来到伽耶城外的毕钵罗树(菩提树)下,将一些文遮草铺到神奇出现的金刚座上,他座上金刚座,静下心来,专心思索解脱之道,在经过七天七夜的冥想思索后,顿悟成佛,亲证了宇宙人生缘起的真理,从此悉达多太子也被尊称为‘佛陀’。毕钵罗树也因此被称之为菩提树,文遮草被称之为吉祥草,佛陀坐过的金刚座则成为佛教四众心目中的圣物。

在大菩提树前缓缓流淌的是悉达多太子沐浴的尼连禅河,好似在向人们不断地诉说着佛陀的传奇故事。

在菩提大塔

三、波罗奈国鹿野园中初转法轮度人宝塔

波罗奈国鹿野苑,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那西北约10公里的地方,是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后,第一次宣讲佛法(初转法轮)的地方。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后,西行公里来到鹿野苑,并在此迎来了曾经离开他的五位弟子,经释迦牟尼佛度化后,即披上了袈裟,而成为佛陀最早的弟子,并成为最早的佛教僧侣,历史上称此五人为“五比丘”,这也是世间有比丘的开始,从此,佛教具足佛、法、僧三宝,波罗奈国鹿野园也被尊为佛陀的“初转法轮”之地,在佛教历史上自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鹿野苑名称的由来,与一个美丽的本生故事有关,据唐玄奘大师《大唐西域记》所载:“大林中有窣堵波,是如来昔与提婆达多俱为鹿王断事之处。昔与此处大林中,有两群鹿,各五佰余。时此国王畋(打猎)游原泽。菩萨鹿王前请王曰:‘大王校猎中原,纵燎飞矢,凡我徒属,命尽兹晨,不日腐臭,无所充膳,愿欲次差,日输一鹿。王有割鲜之膳,我延旦夕之命。’王善其言,回驾而返。两群之鹿,更次输命。提婆群中有怀孕鹿,次当就死,白其主曰:‘身虽应死,子未次也’鹿王怒曰:‘谁不保命?’雌鹿叹曰:‘吾王不仁,死无日矣。’乃告急菩萨鹿王,鹿王曰:‘悲哉!慈母之爱,恩及未形之子。吾今代汝。’遂至王门,道路之人,传声唱曰:‘彼大鹿王,今来入邑。’都人世庶,莫不驰观。王之闻也,以为不诚。门者白至,王乃信然。曰:‘鹿王何遽来耶?’鹿曰:‘有雌鹿当死,胎子未产,心不能忍,敢以身代。’王闻叹曰:‘我人身,鹿也;尔鹿身,人也。’于是悉放诸鹿,不复输命。即以其林,为诸鹿薮。因而谓之施鹿林焉。鹿野之号,自此而兴。”(《大唐西域记》卷七“三龙池”)上文本生故事中,说的是菩萨鹿王,即是释迦牟尼佛过去世的某一生,行菩萨道时,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保护他人生命的菩萨行,而教化国王的本生故事。

鹿野苑在唐玄奘大师西行取经时的状况如何?根据《大唐西域记》所载:“波罗尼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僧徒一千伍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余尺,上以黄金,隐起作庵没罗果。石为基阶,砖作层龛,龛匝四周,节级百数,皆有隐起黄金佛像。精舍之中,有石佛像。量等如来身,作转法轮势。……于其垣内,胜迹实多,诸精舍、窣堵波数百余所,略举二三,难用详述。”((《大唐西域记》卷七“鹿野伽蓝”))

鹿野苑现在古迹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达美克塔”,建在当年佛陀入定处。这座古塔始建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朝代,笈多王朝时曾予以重建。这座古塔,是砖石结构的大塔,高约44米,是鹿野苑的标志性建筑,整个塔身呈圆形,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下面是圆形的高台基座,圆柱面由大条石砌筑,沿柱面突出8个仰莲瓣,每个莲瓣中心有一个拱顶龛,可惜的是龛中所供佛像已经不存,莲瓣及塔基周围有精美的莲花、蔓草、几何图形等浮雕纹饰,其中有一条穿过不同几何图形并由“卍”字组成的宽宽的雕饰,线条流畅,雕刻精湛。圆形台基之上,是直径小于台基的圆柱形塔身,塔身之上是覆钵丘。

在达美克塔不远处,是一座砖砌的圆形高台遗迹,塔基呈覆钵式,基底直径约15米。有学者认为,这座古塔应该是佛陀初转法轮之地的法王塔。此外,还有一座五比丘迎佛塔,塔身为六面,砖石结构。传说当年佛陀到鹿野苑时,就是在这里见到了最初的五位弟子,后称为五比丘。如蓝毗尼园,这里也建有阿育王塔,但只剩下残余部分,所幸的是它的柱首还保存完好,现保存在鹿野苑的考古博物馆里。

波罗奈国鹿野园遗址(局部)

四、舍卫国中给孤独园与诸外道六月论议得一切智声名宝塔

《大乘本生心地经》所载的佛教八大圣地之一:舍卫国中“祇树给孤独园”与诸外道六月论议得一切智声名宝塔

舍卫国中给孤独园,位于印度北部舍卫城南郊,是佛陀在世时规模最大的精舍,是佛教历史上第二幢专供佛教僧侣使用的建筑物。

舍卫国中给孤独园修建的因缘。根据《贤愚经》记载,在舍卫国中,有一位富豪名收须达多(意为善授),他乐善好施,经常救济贫苦百姓,大家都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须达多在第一次见到佛陀时,深为佛陀的言教所折服,立即皈依了三宝,成为一名居士。于是,他热情地邀请佛陀来舍卫国净住说法:“唯愿如来,降屈舍卫,使中众生,除邪就正。”佛陀回答说:“彼无精舍。”于是,须达多向佛陀许下诺言,要在舍卫国建造一座精舍,以供佛陀和众比丘净住使用。

后来,须达多与舍利弗(佛陀派舍利弗协助须达多寻找建精舍场址)四处寻找场址,终于看中了城外的一座园林,并进一步了解到,这一座秀丽的园林为舍卫国祇陀太子所有。于是,须达多找到祇陀太子,请求祇陀太子将这一园林转让给他。但祇陀太子非常喜欢这座秀美的园林,舍不得转让。但须达多意志坚决,非买不可,缠着祇陀太子软磨硬泡,祇陀太子真是没办法,于是半开玩笑说:“你如果能够用黄金将园地铺满,我就卖给你!”心想这样就可以将须达多吓退了。但没有想到的是,须达多却满口答应了下来!须达多回到家后,即命家人准备好黄金,“使人象负黄金”到园林,并即开始铺地。在须达多即将八十倾园地铺满黄金的时候,祇陀太子很好奇,就问须达多说,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来买这块地?于是,须达多实话实说,告诉祇陀太子买这块用地的目的。祇陀太子深受感动,说:“佛必大德,能使斯人轻宝如是!”,于是“乃令止,勿出金,园地属卿,树木属我,我自上佛,共立精舍。”祇陀太子对须达多说:园地为你(须达多)所买,而园林中的树木就作为我奉送给佛陀的吧!这样,他们请佛陀的得力助手舍利弗精心设计了精舍,开始施工。精舍竣工后,佛陀将须达多与祇陀太子共同捐献的精舍命名为“祇树给孤独园”,“祇树”即是指祇陀太子所奉献的园林树木,“给孤独园”则是指给孤独长者所买的园地,人们也习惯地称之为“祇园”。

祇园精舍与竹林精舍是佛教的两大精舍,对佛法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舍卫国中“祇树给孤独园”遗址

五、安达罗国曲女城边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共梵天王及天帝释十二万众从三十三天现三道宝阶下阎浮时神异宝塔

《地藏经》:于是如来与千比丘,于安达罗国曲女城边,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以报生身之恩。

六、摩竭陀国王舍城边耆阇崛山说大般若法华一乘心地经等大乘宝塔

佛陀昔日耆阇崛山说法平台

摩竭陀国王舍城边耆阇崛山,又称为灵鹫山、灵山等,是佛陀说法的圣地,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为王舍城五山中最高大的山,园林清净,圣人多居此处,因系佛陀说法之地而闻名。佛陀在此处所说法,主要有《妙法莲花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分《阿含经》等。

七、毗舍离国庵罗卫林维摩长者不可思议现疾宝塔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在毗舍离国庵罗卫林,维摩长者示现疾病,宣说大乘不可思议境界,所以有“现疾宝塔”。

八、拘尸那国跋提河边,娑罗林中圆寂宝塔

《大乘本生心地经》所载的佛教八大圣地之一:佛陀涅槃处——拘尸那国跋提河边,娑罗林中圆寂宝塔。

拘尸那国跋提河边是佛陀的涅槃地,在今天的印度北方邦哥拉克浦县凯西郊外,名“摩达孔瓦尔”。

安加罗塔——佛陀涅槃荼毗地(火化地)

东晋法显法师曾到此探访,当时这里已经是寺院破败,人烟稀少;至唐玄奘大师来到此地时,更是荒芜人烟。根据《大唐西域记》所载:“城郭颓毁,邑里萧条。故城砖基,周十余里,居人稀旷,闾巷荒芜。城门东北隅,有窣堵波,无忧王所建,准陀之故宅也。宅中有井,将营献贡,方乃凿焉。岁月虽淹,水犹清美。”、“城西北三四里,渡阿恃多伐底河,西岸不远,至娑罗林,其树类槲而皮青白,叶甚光润,四树特高,如来寂灭之所也。”、“其大砖精舍中,作如来涅槃之像,北首而卧,傍有窣堵波,无忧王所建,基虽倾陷,尚高二百余尺,前建石柱,以记如来寂灭之事,虽有文记,不书日月。”、“……精舍侧不远,有窣堵波,是如来修菩萨行时,为群雉王救火之处…雉救火侧不远,有窣堵波,是如来修菩萨行时,为鹿救生之处…鹿拯溺西不远,有窣堵波,是苏跋陀罗(善贤)入寂灭之处…善贤寂灭侧,有窣堵波,是执金刚辟地之处……金刚辟地之侧,有窣堵波,是如来寂灭已七日供养之处……停棺侧有窣堵波,是摩诃摩耶夫人哭佛之处……城北渡河三百余步,有窣堵波,是如来焚身之处,地今黄黑,土杂灰炭,至诚求请,或得舍利。”

由此可知,拘尸那国跋提河边曾经是佛塔如林的圣地,但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里几经异教徒的洗劫,已然渐渐的变成一片废墟,当年唐玄奘大师所看到的景象早已荡然无存。

传说在佛陀涅槃后,弟子阿那律让阿难赶去拘尸那罗,把佛陀涅槃的消息告诉末罗人,末罗人得到消息后,悲痛欲绝,他们来到娑罗林,用鲜花和香料供奉佛陀的遗体;到了第七天的时候,末罗人将佛陀的遗体安放在北城外的天冠塔,并遵照佛陀生前的遗愿,按照转轮圣王的葬法,先以香汤沐浴佛身,再以崭新的棉布裹缠遗体,然后放入棺内,灌以香油;然后在棺外再套以二层椁,棺椁之上堆满各种鲜花,棺椁之下堆积香木。当末罗族头领用火点香木时,却火灭不燃,众人十分吃惊!而在这个时候,迦叶尊者正在北方的铎叉那耆国领着五百比丘在教化,迦叶尊者得到佛陀涅槃的消息,非常悲伤,随即星夜领着比丘们来到拘尸那罗迦罗城,众比丘中,有的愁眉不展,有的伏地痛哭。此时此刻,大迦叶尊者的心情十分沉重,他有时像慈父一般教训不肖的儿孙,有时又如严师一般对待弟子,有时又想到法藏的结集,应该召些什么人来参加?什么人来说经?什么人来持律?这些他都必须要考虑到,要以长老的襟怀,顾虑到大法的前途。

在佛陀涅槃的第七日,大迦叶尊者赶到拘尸那罗,末罗族头领几次举火荼毗,都没能点燃香木,而且金棺中的佛陀一足还伸出来,大迦叶尊者不禁涕泪悲泣,合掌顶礼说道:“慈悲的佛陀!伟大的救主!您放心,我们会依照您的足步来行!”大迦叶尊者说完后,佛陀的足收进金棺之中,在弟子们的号哭声中,佛陀就用三昧真火自焚荼毗了。

注:本文图片摄自《金刚般若天下行》。

更多信息,扫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angcaoa.com/hxcf/423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吉祥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