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志,安徽萧县人,现居北京。毕业于安徽巢湖学院美术系,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结业,师从刘怀勇教授。结业于国家画院林容生工作室,中国工笔画学会结业。在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学习,现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助教;北京万葫堂美术馆展览部主任,浙江宁波天一画院特聘画家:天津京津徽画院副秘书长,安徽美术家协会会员。
安徽大学生艺术节《山水》获二等奖。
安徽青年美展作品《茶香飘香》获优秀奖。
安徽第四届美术大展《沁润》入选。
中国家画院主办荆浩杯中国画双年展《清风》获优秀奖。
中国美协主办“全国第三届中国画线描展《锦绣沱江》入选”。
京津徽书画大展获一等奖.
中国书协“孝行天下”杯书法展《韩昌黎送李愿归盘谷序》书法作品入选。
安徽第五届美术大展《家山锁祥云》入选。
中国美协主办“全国“吉祥草园,丹青鹿城”中国画作品展《南庭清风》入选”。
.5中国国家画院导师工作室教学十周年展。
.7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结业展。
清艳明丽的“郭氏山水
——读画家郭庆志青绿山水
大连大学壁光
中国绘画史中有这样一种观点流传已久“先有丹青,后有水墨”,可见,“青绿”在中国人的色彩审美观中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自隋唐以来,青绿山水逐渐走上中国山水画的舞台,在这一千四百年的演进发展过程中,曾几度沉浮、几度兴衰。在这漫长的发展史中,青绿山水的表现者们已经赋予了它不同的时代面貌,画家郭庆志便是活跃在当今青绿画坛的一位佼佼者。画家郭庆志生于安徽萧县,也正是这片皖山徽水给予了他无穷的创作母题,同时,这座东周时期的泱泱萧国浸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给养。正如著名画家刘怀勇评论其言“才思聪颖,于艺术独得天赐”。得之天时地利,可以说庆志是一位幸运的艺术家。谈起我第一次注意到他的画还是几年前在一次山水作品展上,八尺巨幅山水迸发出无以言表的激情,博大壮观,深邃奇绝,令观赏者久久不得忘怀。
当下,我们已进入了所谓的图像转型的时代,笔下之物非眼中之物,需要经过高度提炼,概括升华,转化成图像符号,然而这个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画家笔墨技法,同时还需要扎实的基底、灵变的思维、以及不断的实践。郭庆志是一位勤劳而又敢于尝试的画家,在不断的写生实践过程中,将石绿、石青等几乎所有国画颜料,乃至水粉、丙烯加以尝试,相互结合获得最佳表现效果,历经多年最终确定自己的图示语言,将古代青绿山水的程式化发展为自己清艳明丽的“郭氏青绿”。长期以来不断实践、写生、参展、加之在清华大学及中国国家画院深造的几年交流学习为他广开视野,加深对传统书画审美意识的解读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其艺术创作储备了更多的滋养。
“郭氏山水”最大的特点不仅在于大幅画面饱满的构图,将高远与深远相结合,展现山水之恢宏浩渺;还表现在色彩的把握与运用上。古画论“随类赋彩”,其中“类”强调客观事物的外部色彩,强调从文化角度上将情感、观念赋予在物体的色彩上,这就要求一幅好的作品,在色彩的提取上要饱含感情,达到主观情感与审美趣味相统一,进而展现独有东方韵味的哲学色彩观,突出色彩的意向性、装饰性。画者将水墨与青绿合为一体,既保留青绿山水的灿烂明艳,又激发了水墨的温蕴俊秀,画面明亮中流露淡雅,将山水画的古典韵致与时代气质相结合,给予这一古老的绘画风格以新的血液。优秀的艺术家无时无刻不在写生,潘天寿老先生曾谈到“画事须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抱负,超然之卓识,厚重渊博之学问,广阔深入之生活,然后能登峰造极……”因此,每一位艺术家都要深入生活,感受自然,要不畏艰辛积累大量的写生素材,画家郭庆志作为一位山水的歌者,曾多次徒步入太行,取山川之精髓,得自然之性灵,将个人对大好河山的挚爱流淌于笔下,汇成一幅幅山水佳作。可见这位年轻的画者描绘的不仅是山水的质美,更是抒发对山水的一份肺腑的情谊。
与庆志一起写生期间,偶闻其凌晨四点便起床画画,由此可见“郭氏山水”特色鲜明与功力成熟并非仅仅天时地利,更是“人为”。他的作品近观严谨精致、远观气魄非凡,有着“方寸之间见千里”的气度,层层浸染之上,多了几份南方山水的柔和清润,豪迈之间彰显江皖一带灵秀之气,静穆质朴、内涵丰腴、情真意切,相信在“郭氏山水”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心中的某种精神归宿,让我们共同祝福这位当代实力画者绘出人生壮美的图志!
.5.5于大连壁光嘉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