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吉祥草 > 吉祥草化学成份 > 正文 > 正文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完整资料集二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24 12:36:26
中科医院 http://m.39.net/pf/a_4620139.html
????????????????????

????????????????????

????????????????????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初启出家~

????????????????????

初启出家

庄严经云。菩萨于静夜中作是思惟。若不启父王。私自出家。违于教法。不顺俗理。从其所住。诣父王宫。放大光明长跪合掌白父王言。愿欲出家。王闻此言。涕泣不许。

重白父言。有四种愿。当断出家。一愿不老。二恒少壮。三常无病。四恒不死。王即告言。此愿甚难。诸仙世人谁免老死。

王召亲族而作是言。太子昨夜来请出家。我若许之。国无继嗣。作何方便令其息心。诸族白言。我等当共守护太子。太子何力。能强出家。

王敕亲族城东门外置其五百释种童子。英威勇徤。制胜无前。一一童子有五百辆斗战之车以为严卫。五百力士执戟于前。南西北门如上所说。于其城上周帀分布五百壮士。擐甲持矛。昼夜巡警。无暂休息。国大夫人波阇波提于王宫内集诸婇女。自从今夜。无令眠睡。尸牗重关。坚持锁钥。守护太子。莫生怠慢。勿使出家。悉无依怙。

????????????????????

白话译文

《大庄严经》上说:有一天夜晚,菩萨心中这么想着,我出家的机缘已经到了,但假如不经父王同意,私自出家,不但有违教法,也于情理不合。于是起身来到父王房中,自身放大光明如白日,长跪合掌向父王请求说:“唯愿父王准许孩儿出家修道。”国王一听此言,不禁老泪纵横,说:“无论尊贵的王位以及国财珍宝所有一切,我都可以在所不惜地弃舍,唯有出家一事,万万不能。”

太子说:“父王爱惜孩儿胜过一切,但父王如果能满孩儿四愿,孩儿就用不着起出家之念了。一愿孩儿永不衰老,二愿常驻青春少壮,三愿一生无灾无病,四愿孩儿长生不死。”国王说:“你是聪明人,怎会说此痴话。苍天之下,无论神仙世人,有谁能免得老病死。”

太子说:“四愿难得,今但求一愿,即从此不受后身,父王能办得到吗?”国王知太子有意给他为难,就随口答应说:“你愿意怎样就怎样吧!”

天明,国王召来亲族,对他们说:“太子昨夜来请求出家,我若准许,国无储君继嗣,你们大家想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止息太子出家之念。”众亲族说:“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守护太子,量太子有何能为,可以强行出家。”

于是国王下令,于四城门外,各各布置五百勇士、五百力士、五百辆战车严加守卫;城上周匝,分布五百壮士日夜巡逻,无暂休息。皇宫之内,国太夫人波阇波提,召集众彩女,对她们说:“万一太子要是出家了,众人皆失依怙,所以从今夜起,你们不许睡眠,各各提高警觉,门窗严闭关锁,守护太子,莫生怠慢。”

????????????????????

图文出自《释氏源流应化事迹》

明成化时期刻本

????????????????????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夜半逾城~????????????????????夜半逾城庄严经云。尔时菩萨于音乐殿中端坐思惟。过去诸佛皆发四种大愿。一者愿我未来自证法性。于法自在得为法王。以精进智。救拔三界爱缚苦恼众生。二者有诸众生婴此生死黑暗稠林。患彼愚痴。无明翳目。以空无相无愿为灯为药。破诸暗惑。除其重障。成就如是方便智门。三者有诸众生竖高慢幢起我我所。心想倒见。虚妄执着。为说正法。令其悟解。四者见诸众生处不寂静。三世流转如旋火轮。亦如团丝自缠自缚。为彼说法。令得解缚。太子语车匿言。汝可鞁干陟来。车匿答言。今始半夜。何用鞁马。太子复言。我今出家。莫违我意。净居诸天令彼军士婇女悉皆昏睡。都无觉知。车匿即鞁马毕。太子乘已。初举步时。大地六种震动。升空而去。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王帝释翊从引路。至彼往古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即便下马。端然而坐。????????????????????白话译文《大庄严经》上说:当时菩萨于音乐殿中端坐思惟:过去诸佛皆发四种大愿:一、愿我未来自证法性,于法自在,得为法王。以无碍智救拔三界一切苦恼众生。二、有诸众生困此生死黑暗稠林,患彼愚痴无明瞖目,我当以空、无相、无愿等诸方便智门为灯,为药,破诸暗惑,除其重障。三、有诸众生,贡高骄慢,心怀颠倒邪见,于我、我所,生虚妄执著,我当为说正法,令其解悟。四、一切众生处不寂静,随业受报,三世流转,如旋火轮,亦如团丝,自缠自绕,我当为彼说法,令得解缚。如是四种广大誓愿正念现前。于是太子唤来车匿,对他说:“你立刻去把白马乹陟带来。”车匿答说:“这样的深更半夜,把白马带来何用?”太子说:“我今欲为利益一切众生,解除一切众生苦恼而出家,你不可违逆我意。”这时净居诸天以神通力令彼所有军士彩女悉皆昏睡,无所觉知。车匿牵来白马,太子乘已,初举步时,大地六种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王帝释翊从引路,白马乘空而去。到达往古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即便下马,端然而坐。????????????????????图文出自《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明成化时期刻本????????????????????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金刀落发~

????????????????????

金刀落发

庄严经云。菩萨作是思惟。若不剃除须发。非出家法。乃取金刀。即自剃发。而发愿言。愿断一切烦恼。及以习障。时天帝释。即以天衣。于空取发。还天供养。

菩萨自观身上。犹着宝衣。即作念言。出家之服不当如是。时净居天化作猎师。身着袈裟。手持弓箭。默然而住。

语猎者言。汝所着者。乃是往古诸佛之服。云何着此。而为罪耶。猎者言。我着此衣。以捕群鹿。鹿见此服。而不避我。方得杀之。菩萨言。汝着袈裟。专为杀害。我今若得。惟求解脱。我今与汝憍奢耶衣。汝可与我粗弊衣服。

是时猎者。即脱袈裟。授与菩萨。菩萨于时。心生欢喜。即便与彼憍奢耶衣。时净居天以神通力。忽现本形。飞上虚空。还自梵天。菩萨见已。于此袈裟倍生殷重。

于时菩萨身着袈裟。仪容改变。作如是言。我今始名真出家也。于是安详徐步。至彼跋渠仙人苦行林中。一心求道矣。

????????????????????

白话译文

《大庄严经》上说:当时菩萨来到苦行林中,心中这么想道:若不剃除须发,与俗人外道无别,非出家法。乃取金刀,自剃须发,掷置空中,心中发愿道:愿断一切烦恼及其习障。时天帝释即以天衣于空承取,还天供养。

菩萨剃除须发后,自见身上犹着宝衣,心想,出家之服,亦应与俗有别,不该着此宝衣。这时净居天化作猎人,身着袈裟,手持弓箭,来到菩萨面前。

菩萨对猎人说:“你身上所着的袈裟,是往古诸佛的无上福田衣,可是,你却披此法服而为猎人,岂不罪过!”猎人说:“我着此袈裟以诱群鹿,鹿见此服,便来近我,我因而可以就便捕杀之。”菩萨说:“你着袈裟,专为杀害。我若得此衣,唯求解脱。我今愿以此珍贵宝衣换你身上粗弊衣服。”

猎人即脱袈裟授与菩萨,菩萨心生欢喜,即以身上珍衣交与猎人。这时净居天以神通力,忽见本形,乘空而去。菩萨见已,于此袈裟,倍生珍惜敬重。

于是菩萨剃除须发,身着袈裟,法相庄严,自庆地说道:“我今始名真出家呀!”于是安详徐步进入跋伽仙人苦行林中,一心求道。

????????????????????

图文出自《释氏源流应化事迹》

明成化时期刻本

????????????????????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车匿辞还~

????????????????????

车匿辞还

庄严经云。时太子至山林已。慰谕车匿。世间之人。或有心从而形不随。或有形随而心不从。汝今心形皆悉随我。世间之人。见富贵者。竞来奉事。见贫贱者。弃而远之。我今舍国来至于此。惟汝一人。独能随我。

我今既得至闲旷处。即自解衣取庄严具。还于宫中。奉上父王。作如是言。太子今者。于世间法。无复希求。不为生天受五欲乐。亦非不孝。亦无嗔忿慊恨之心。但见世间众生。迷于正路。没在生死。为欲拔济众生。故出家耳。惟愿父王。勿生忧虑。若谓我今年少。未应出家。汝以我言方便咨启。生老病死。岂有定时。人虽少。谁能独免。

又脱诸余严身之服。与耶输陀罗言。人生于世爱必别离。我今为断此诸苦故。出家学道。勿以恋著。横生忧愁。及语宫中诸彩女等。并告释种童子。我今欲破无明网故。愿成正觉。所为事毕。当还相见。

车匿即泣而回。

????????????????????

白话译文

《大庄严经》上说:当时太子到达苦行林后,慈悲和蔼地慰谕车匿说:“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有些人内心怀着敬意,却从来不在形体上表现出来;有些人表面上似乎很忠诚,其实却怀有异心;有些人见到有钱有势的,便趋之若鹜,竞来奉事;若是遇到贫贱的,纵然是亲戚朋友,也一样弃之不顾、避之唯恐不远。我今舍却世间富贵荣华,而你仍一如既往忠心耿耿地跟随于我。车匿!你实在是一位很难得的好人。”

于是把身上所有贵重物品连同白马,托车匿带回宫中,奉上父王,转告父王说:太子于今对世间法一无所求,既不为生天受五欲乐,亦非不孝,更没有瞋忿怀恨之心。但见一切众生迷失正路,没在生死海中,实为可怜。为要拔济众生,所以立志出家。唯愿父王勿生忧虑。父王若说我今年少,不应出家,你就把我说的话请问父王,生老病死,岂有定时,人虽少盛,有谁能独免无常?

太子又把随身的衣物托车匿交与耶输陀罗,并转告她说:人生在世,恩爱终必别离。我今为断此诸苦故出家学道,望自珍重,勿以恋著横生忧愁。又请转告宫中所有彩女以及我的童年好友,我今为了破除无明烦恼而出家,愿早成正觉。功德圆满,必当还有相见之日。

车匿听了太子如是恳切之语,心中难过之极,带着白马一路悲泣而还。

????????????????????

图文出自《释氏源流应化事迹》

明成化时期刻本

????????????????????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车匿还宫~

????????????????????

车匿还宫

庄严经云。是时车匿。牵其白马。并贲璎珞。诸庄严具。将入王宫。其马嘶声闻于宫内。摩诃波阇波提及耶输陀罗并诸彩女。皆来聚集。共相谓言。将非太子回还宫耶。

车匿入宫门已。姨母及妃并诸彩女。惟见车匿。不见太子。同时啼哭。即问太子今在何处。汝独回归。车匿答言。太子弃舍五欲。为求道故。在彼山林。着坏色衣。剃除须发。

姨母闻已。放声大哭。责车匿言。我今何负于汝。取我圣子。送彼山林。猛兽毒虫甚可畏怖。而今独往将何所依。车匿言。太子付我白马及诸宝具。令我速还。太子嘱我。汝到宫时拜上姨母。殷勤劝谕。莫生忧念。住此不久。得成正觉。还当相见。

耶输陀罗责车匿言。汝今何故。损害于我。车匿答言。但以诸天神力使守卫之人咸皆熟睡。无所觉知。太子出宫。如日升天。放大光明。诸天捧承马足而去。非干车匿之事也。

????????????????????

白话译文

《大庄严经》上说:当时车匿牵着白马,带着包袱,无精打采地回到王宫。这时白马嘶声闻于宫内,摩诃波阇波提及耶输陀罗并诸彩女皆来聚集,她们都怀着一线希望,莫非太子回心转意回宫了。

待到车匿进入宫中,姨母及妃并诸彩女,只见车匿,不见太子,同时齐声痛哭,并拉住车匿问道:“太子今在何处?你独自归来。”车匿答说:“太子为了一心求道,舍弃世间五欲,今独住山林之中,身着坏色衣,剃除须发,而为沙门。”

姨母听后,悲不自胜,放声大哭,呵责车匿说:“我有何亏负于你,你竟敢把我圣子送入山林之中,与猛兽毒虫在一起,那样危险恐怖的地方,你忍心留他一人独住,万一发生发什么事故,他该怎么办呢?”车匿说:“太子把白马连同这些物品托付与我,催促我速还,嘱我回宫后,拜上姨母,执勤劝谕,请姨母不必持念,太子说不久得成正觉,还当相见。”

这时耶输陀罗泪流满脸,指着车匿骂道:“车匿!你这没良心的人,我平时与你无冤无仇,你为何这般害我,把我夫君弃于山林之中,使我无端成为孤寡。”车匿哭着说:“这实在不是我的过错。当时太子将要出宫,我与白马同时大声呼唤,但以诸天神力,使所有守卫之人咸皆熟睡,无所觉知。太子出宫之时,如日升天,放大光明,诸天捧承马足乘空逾城而去,我车匿有心阻挡,又如何能挡得住呢?所以你们这么责怪我,我也是冤枉的啊!”

????????????????????

图文出自《释氏源流应化事迹》

明成化时期刻本

????????????????????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诘问林仙~

????????????????????

诘问林仙

因果经云。尔时太子。至跋伽仙人林中。鸟兽瞩目。仙人遥见太子。谓是天神。与诸徒众迎太子坐。

太子观察仙人之形。或披软草。或披树叶。以为衣服。或食草木花果。或一日一食。二日一食。三日一食。或事水火。或奉日月。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蕀。或有水火之侧。

太子问其所由。仙人答言。为欲生天。太子告仙人言。诸天虽乐。福尽则坠轮回六道。终为苦聚。我今学道。为断苦本。太子与诸仙人。设此议论。言语往复。乃至日暮。太子即便停彼一宿。明旦辞去。

有一仙人善知相法。语众人言。今此仁者。诸相具足。必当得于一切种智。为天人师。我等所学道异。不敢相留。仁者若去。可向北行。彼有大仙。名阿罗逻。迦兰。仁者可往就其讲论。我观仁者。亦当不必住于彼处。

于是太子即便北行。诸仙人众见太子去。心怀懊恼。合掌相送。极望绝视。然后乃还。

????????????????????

白话译文

《因果经》上说:当时太子来到跋伽仙人苦行林中,林间鸟兽一见太子,皆瞩目不瞬。跋伽仙人遥见太子,以为天神,即领徒众前来迎接,请太子上坐。

太子观察这些仙人修行的方法:有以草为衣的,有以树皮树叶遮体的;有专食草木花果的,有一日一食的,也有两日一食或三日一食的;有的专事水火,有的奉祀日月;有的翘足独立,有的倒卧于粪秽之中或荆棘之上,也有横卧于水火之邻侧的。种种苦行不一,稀奇古怪。

太子问跋伽仙人:“你们修此苦行,究竟为了什么?”仙人说:“为了希望生天。”太子说:“天上虽乐,福尽则堕,依然轮回六道,终归是苦。你今修此苦因,以求苦报,实在不值得。”诸仙人不解,提出许多疑问请教太子,如是言语往复,直至日暮,太子只得在彼林中停留一宿。天明,太子心中道:我今学道,为断苦本。此诸仙人虽修苦行,皆非真正解脱之道。即辞别仙人而去。

有一仙人善知相法,对众人说:“这位仁者诸相具足,决非等闲,将来必定成就一切种智,为天人师。”仙人言罢,上来对太子说:“我们所修法门不同,不敢相留。仁者此去,可向北行,有二大仙,名阿罗逻、迦兰,仁者可与之谈论。但我看仁者亦当不必住于彼处。”

于是太子即便北行。诸仙人见太子离去,合掌相送,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一直看不见太子的身影了,才各自默默而还。

????????????????????

图文出自《释氏源流应化事迹》

明成化时期刻本

????????????????????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劝请回宫~????????????????????劝请回宫因果经云。时净饭王遣太子师及以大臣。至跋伽仙人苦行林中。问于仙人。太子出家学道。曾至此山林否。大仙答曰。有一童子。共我议论。今诣阿罗逻。迦兰仙人处。师别。即往彼仙人所。果见太子。师即白太子言。大王久知太子深乐出家。此意难回。然王于太子恩爱情深。愿请回驾。还返宫中。不令太子全弃道业。静心之处何必山林。太子答言。我岂不知恩爱情深。但畏生老病死之苦。为断除故。是以来此。我今修道。终不回还。师自思维。奉受王使。来请太子。而复不能转太子意。徘徊路侧。不能自返。互相议言。既为王使。而无力效。今者空归。云何奉答。我等当留所从五人。聪明智慧。心意柔软。为性忠直。密令伺察。看其进止。守护给侍。语憍陈如。汝等五人悉能住在此否。五人答曰。善哉。依命当密守护。师及大臣。辞别太子悲泣而回。????????????????????白话译文《因果经》上说:当时净饭王得知太子消息,立即派遣王师随同大臣,赶到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向仙人问说:“太子出家学道,路经此林,诸大仙可曾见否?”仙人答说:“前日有一童子,面貌端正,相好具足,来入此林,曾与我等议论;鄙薄我等所修之道,离此北行,诣阿罗逻、迦兰仙人处。”王师闻已,急速往阿罗逻、迦兰仙人所,果于中途,见太子在树下端坐思惟,即便下马作礼问讯,对太子说:“大王久知太子立志出家,此意难回。然大王对于太子恩爱情深,一旦分离,忧伤苦恼不已!愿请太子回驾,还返宫中。太子有心学道,当为太子别置静室,使太子不致废弃道业。这样岂不两全其美,何必独居山林?”太子答说:“我岂不知恩爱情深。但畏生老病死之苦,为断除故,是以来此。设令世间恩爱不必分离,又无生老病死诸苦,我又何必出家!我今学道,为求解脱此诸苦,终不返回。”这时,王师及大臣们因奉国王命来请太子,而不能使太子回心转意,心中十分着急,徘徊路侧,不能自返,遂互相商议道:我等既奉王使命,而无力效;如今空归,何以向大王交待?唯一办法,就是在我们当中,选出具有聪明智慧、慈心柔和、秉性忠直的五人,留下守护服侍太子,密令伺察,观其进止。于是,大家共同选举憍陈如等五人。五人表示愿意执行这一神圣任务。这样决定下来,王师及大臣们才辞别太子,悲泣而还。????????????????????图文出自《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明成化时期刻本????????????????????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调伏二仙~????????????????????《因果经》云:太子至阿罗逻所,太子问言:“生死根本,云何断之?”仙人答曰:“持戒忍辱,修习禅定,有觉有观,得初禅;除觉观,定生入喜心,得二禅;舍喜心,得正念,具乐根,得三禅;除苦乐,得净念,入舍根,得四禅,获无想报。”太子复问:“非想非非想,若言有我,我为有知、我为无知?我若无知,则同草木;我若有知,则有攀缘。既有攀缘,则有染著,故非解脱。汝以尽于粗结,而不自知细结犹存,以是之故,谓为究竟。细结滋长,复受下生,以此因故,非度彼岸。若能除我,及以我想,一切尽舍,是则名为真解脱也。”仙人默然,心自思惟:太子所说,甚为微妙。于时太子,为求胜法,辞别而去。仙人白言:“汝若成道,愿先度我。”太子答言:“善哉。”次至迦兰所住之处,论议问答,亦复如是。太子即便辞去,仙人奉送,绝视方还。????????????????????白话译文《因果经》上说:当时太子来到阿罗逻仙人住处,向仙人请教说:“生死根本,如何断之?”仙人答道:“欲断生死根本,必须持戒;离诸不善法,谦卑忍辱,于空闲处修习禅定。有觉有观得初禅;除觉观,定生入喜心,得二禅;舍喜心,持正念,生妙乐,得三禅;除苦乐,得净念,入舍根,得四禅,获无想报。”太子又问:“禅定境界达到非想非非想处,为有我呢?或是无我?若说无我,不应言非想非非想;若说有我,所谓这个‘我’是有知呢,或是无知?我若无知,则同木石;我若有知,则有攀缘;既有攀缘,就有染著;以有染著故,则非解脱。你等所修者,只不过断了粗的烦恼,而不知微细烦恼犹存;以为到此境界即为究竟,哪知微细烦恼逐渐滋长,仍脱不了轮回。所以这不能算为到达彼岸。必须断除我见我执,一切尽舍,才称得上真解脱。”众仙人听罢,默然无语,心自思惟:太子所说,甚为微妙,实为我等所不及。遂对太子说:“他日你若成道,愿先度我。”太子说:“很好!”于是太子为求胜法,辞别而去,渐次来到迦兰仙人住所。经过一番论议问答,太子知迦兰仙人所修之道亦非究竟,即便告辞前行。仙人心想着:“太子智慧,深妙奇特,如此难测!”不由得心生敬慕,合掌恭送,直待看不见了,才回到住处。????????????????????图文出自《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明成化时期刻本????????????????????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六年苦行~????????????????????六年苦行普曜经云。尔时太子作是思惟。六年之中。示大勤苦精进之行。因是现行四禅。数出入息。令其意解。无想不念。无所希望。心无所倚。欲现世间。开化外学。若干品业。训诲诸天。示其罪福。外学异术。计死断绝。神无所生。或言有常。云无罪福。为分别说功福之报。现身口意。当行清净。日服一麻一麦。六年之中。修立难行勤苦之行。宿命不债。六年之中结跏趺坐。威仪进止。未当有缺。亦无覆盖。不避风雨。不起经行。大小便利亦不屈伸。亦不倾侧。身不倚卧。春秋冬夏巍然端坐。值有众难未曾举手。以自障蔽。诸根不乱。目不邪视。心不恐怖。鹊巢树上。抱卵哺雏。粪污其身。亦不弃去。天龙八部目自睹见。菩萨功勋。道德巍巍。来往其边。供养奉事。太子定坐六年。现勤苦行。教授开化天人。立之二乘。以是之故坐六年耳。成无上道广度众生。????????????????????白话译文《普曜经》上说:当时太子心中想道,为了开化外学,使他们认识大道并非从无益苦行中得;为了训诲诸天,使他们知道福慧庄严亦非侥幸轻易得来。所以,我必须以几年时间来实践大勤苦精进之行,示世间祸福因果。于是,言出身随,六年之中修习禅定,身心清净,日食一麻一麦;威仪进止,皆与道合。无论严冬酷暑、暴雨狂风,太子总是巍然端坐,不动如山;无论遇到任何危难境界现前,太子始终保持诸根不乱,心不恐怖,目不邪视;树上鹊鸟筑巢,抱卵哺雏,粪污其身,太子亦不嫌弃。唯一心念道,所谓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天龙八部见菩萨如是勤苦精进,功勋道德巍巍,无不欢喜赞叹,而来供养奉事。因此,太子六年修习苦行,感化了无数天人,也为将来成无上道、广度众生奠下坚固基础。????????????????????图文出自《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明成化时期刻本????????????????????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远饷资粮~????????????????????远饷资粮因果经云。太子至伽阇山苦行林中。求正真道。日食一麻一麦。修其苦行。憍陈如等。亦修苦行。供奉太子。既见此已。即遣一人还白王师。具说太子所修行事。王师即往王所。说如上事。尔时白净王闻此语已。心大烦恼。举身颤掉。语王师言。太子遂舍转轮王位。并父母亲族恩爱之情。远去深山。修其苦行。我今薄福。失此之子。复以使人所言。向波阇波提及耶输陀罗而为说之。时净饭王与姨母及耶输。各严五百车乘资粮之物。令车匿送与太子。随时供养。勿使乏少。车匿领车疾速而去。至彼。见太子形容消瘦。衔泣而言。大王忆念太子。遣我送此资粮远饷。太子答言。我违父母。及舍国土。远来在此。为求至道。云何当复受此饷耶。车匿闻已。心自思维。太子今者既不肯受我。当别觅一人领资粮车。仍还王所。我住于此。奉侍太子。不离左右。????????????????????白话译文《因果经》上说:当时太子来到伽耶山苦行林中,为求至真之道,净心守戒,日食一麻一麦,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憍陈如等五人见太子尚且如此,亦皆发心仿效,与太子一起共修苦行,不离其侧;并派遣一人还宫向王师大臣汇报太子修习苦行的情形,又由王师向国王转告上事。国王闻悉,心大悲恼,举体颤抖,身毛皆竖,对王师说:“太子既舍转轮王位,以及父母眷属恩爱之情,是我命薄福浅,不能留住太子尊贵之体。然今太子远在深山修习苦行,教我如何放心得下!”因嘱令宫人把此事转告波阇波提及耶输陀罗。二人听后,又是一番伤感与痛惜。于是,国王、姨母及耶输陀罗各办五百车资生物品,令车匿专程送与太子作为生活用度,勿使有所缺乏。车匿受命,即率领千乘饷车疾速而去。到了伽耶山苦行林中,见太子形容消瘦,皮骨相连,车匿心中有说不出的悲苦,因垂泪道:“大王日夜思念太子,今特遣我送来资生物品以饷太子。”太子说:“我既违父母恩爱之情,又舍国王尊贵之位,唯为求得至真之道而来于此,怎可以接受如此丰厚的供养呢?”车匿心中想道:太子既然决意不肯接受资供,我只好另觅一人,把这许多物品运回皇宫;我留在这里奉侍太子,不离左右。????????????????????图文出自《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明成化时期刻本????????????????????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牧女献糜~

????????????????????

牧女献糜

因果经云。尔时太子心自思维。我今于伽阇山示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麦。身形消瘦。有若枯木。修其苦行。今满六年。我若复以此羸身而取道者。彼诸外道。当言自饿。是般涅槃因。我今虽复如是。节节而有那罗延力。亦不以此而取道果。我当受食。然后度生。作是念已。至尼连河侧。露地而坐。

时彼林外。有二牧牛女人。一名难陀。一名波罗。时净居天。劝牧女言。太子今在林中。汝可供养。女人闻已。心大欢喜。即择肥壮牸牛。入河洗浴。亲手自取淳乳。如法煎煮。即取乳糜盛满金钵。至太子所。头面礼足。而以奉献。

太子即便受彼女施。而咒愿之。今所施食。欲令食者得充气力。当使施者得色得力。得舍得喜。安乐无病。终保年寿。智慧具足。即复作如是言。我为度脱诸众生故。而受此食。咒愿讫已。即受食之。身体光悦。气力充足。堪受菩提。

????????????????????

白话译文

《因果经》上说:当时太子心中想道:我于伽耶山示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麦,身形消瘦,有如枯木;今已六年,然我今全身骨节虽有坚固大力。但若以此羸瘦之身而取证道果,外道们必定认为自饿是证灭度之因。所以,我今必须照常受食,然后成道度生。于是来到尼连河侧,露地而坐。

这时净居天人见林外有牧女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即来对牧女说:“今有太子在于林中,你可前往供养。”牧女听了,满心欢喜,即取金钵,盛满乳糜,来到太子前,至诚顶礼后,即以乳糜献上。

太子接受牧女所施,心中祝愿道:“我为成道度众生故而受此食,当使施者丰衣足食,安乐无病,福寿增长,智慧具足。”祝愿毕,即便受食。从此,身体恢复光泽,气力充沛,堪证菩提。

????????????????????

图文出自《释氏源流应化事迹》

明成化时期刻本

????????????????????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禅河澡浴~????????????????????禅河澡浴庄严经云。尔时菩萨复作是念。六年勤苦。衣服弊坏。于尸陀林下。见有故破粪扫衣。将欲取之。于时地神告虚空神言。释种太子舍轮王位。拾是所弃粪扫之衣。虚空之神闻已。告三十三天。乃至传闻阿迦尼吒天。菩萨手持粪扫之衣。作如是言。何处有水洗浣是衣。有一天神以手指地。遂成一池。又念何处有石浣衣。时天帝释即以方石安处池畔。菩萨见石。遂洗浣衣。帝释白言。我当为菩萨。洗浣此衣。惟愿听许。菩萨欲使将来诸比丘众。不令他人洗浣衣故。不与帝释洗浣。即便自洗。浣衣已讫。入池澡浴。是时魔王波旬变其池岸。极令高峻。池边有树。名阿斯那。是时树神按树令低。菩萨攀枝得上河岸。菩萨澡浴之时。诸天散花遍满河岸。菩萨浴竟。诸天竞取此水。将还天宫。池中水族饮其水已。得生天上。菩萨为利益故。度脱水族。示现澡浴。????????????????????白话译文《庄严经》上说:当时菩萨心中自念道:我六年勤修苦行,至今身上的衣服已破烂不堪,实在不能再用了。于是,漫步走到尸陀林中,见地上有破粪扫衣,便欲拾取。这时地神急忙告诉虚空神说:“你们看到了吧,释迦太子舍转轮王尊贵之位,为了勤苦办道,却拾取人家所弃下不要的粪扫衣。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事啊!”虚空神听了,当即把这一消息转告三十三天;如是互相奔告,片刻间传至阿迦尼吒天。这时菩萨手里拿着粪扫衣,轻声说道:“在这山林之中,不知哪里有水,可以浣洗这些肮脏的衣服呢?”天上的神听菩萨这么说,便以手指地,遂成一池。菩萨心中又想:这池水清澈,可是得到哪里去弄一块方石来浣衣呢?这时天帝释立即把方石搬来,安放在池畔。菩萨见池边有一方石,便蹲下来洗衣。帝释对菩萨说:“请允许让我来为菩萨效劳吧!”菩萨心中想道:为了使将来诸比丘们不令他人代洗衣服,我今天应该首先做个表率。于是,遂谢绝帝释的请求,自己亲手洗浣。衣服洗毕,菩萨便入池中澡浴,天人各散香花,遍满池中。这时魔王波旬运用邪术,把池岸变得极为高峻,想让菩萨无法从池中上来。刚好池边有一大树,树神见魔王故意作弄菩萨,便用力按树枝令低,一直垂至池中,于是菩萨攀着树枝,得上池岸。菩萨浴毕,诸天竞相把池水取回天宫;所有池中水族因饮用菩萨浴身之水,俱得生天。所以,这也可说是菩萨为了度脱水族众生而示现澡浴。????????????????????图文出自《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明成化时期刻本????????????????????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天人献衣~

????????????????????

天人献衣

庄严经云。尔时太子至尼连河洗浣故衣。入水浴已。河边有一大树。于彼树下自纳故衣。

时净居天子。名无垢光。将沙门应量袈裟。供养菩萨。于是菩萨即受着之。

时聚落神告善生女。汝宜营办美食。供养菩萨。时善生女即以金钵。满盛乳糜持以奉献。

菩萨受之。时河中有一龙妃。名尼连茶耶。从地涌出。手执庄严微妙宝座。奉献菩萨。菩萨受已。即坐其上。取彼善生女所献乳糜。如意饱食。净尽无余。

菩萨食于乳糜。身体相好。平复如本。即以金钵掷致河中。是时龙王生大欢喜。收取金钵。宫中供养。时释提桓因。即变其形。为金翅鸟。从彼龙王夺取金钵。将还本宫。起塔供养。尔时菩萨从座而起。龙妃还持所献床座。归于本宫起塔供养。

菩萨由福慧力故。食乳糜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光一寻。转增赫奕。菩萨正念。诣菩提场而取正觉。

????????????????????

白话译文

《庄严经》上说:太子把所拾的粪扫衣拿到尼连禅河浣洗干净,晒干;自己入水澡浴后,便坐在河边的大树下,把洗干净的布料一块一块地缝衲起来。

这时净居天有一天子名无垢光,将沙门应量袈裟供养菩萨。从此菩萨每天早晨披着袈裟入村乞食。

有一天夜里,善生女梦见本村土地神对她说:“明日有一大菩萨将入村乞食,这是难得的福缘,你赶快营办美食,供养菩萨。”天明,善生女即令优多罗女往请菩萨来至居所,以金钵盛满乳糜持以奉献。

菩萨受已,回到河边。这时河中有一龙妃,从水中腾出,手中持着庄严微妙宝座,放置净处,请菩萨坐。

于是菩萨坐宝座上,食彼善生女所献乳糜。自此身体相好平复如初。菩萨食讫,把金钵掷至河中。龙王生大欢喜,收取金钵准备拿回龙宫供养,却被释提桓因变为金翅鸟,从龙王手中夺走金钵,带到天宫起塔供养。这时菩萨从座而起,龙妃把宝座持归本宫起塔供养。

菩萨因自具福德力故,自从吃了乳糜,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及身上圆光,更加显耀盛大。于是菩萨心持正念,走上菩提道场,求取正觉。

????????????????????

图文出自《释氏源流应化事迹》

明成化时期刻本

????????????????????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诣菩提场~????????????????????诣菩提场庄严经云。菩萨正念向菩提树时。有主风雨神周遍扫洒尽令严净。菩萨身放无量光明。普遍震动无边剎土。复有无量诸天奏天妙乐。雨众天花遍覆其地。无量希有吉祥瑞相。菩萨将欲向菩提树。其夜大梵天王。告诸梵众言。当知菩萨被精进甲。智慧坚固。成就菩萨之行。通达波罗蜜门。于菩萨地得大自在。住于如来秘密之藏。超诸魔境。一切善法皆能自觉。不由他人而得觉悟。为诸如来大神通力之所护念。当为众生说解脱道。菩萨以如是等无量功德。诣菩提场。为欲降伏众魔怨故。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欲圆满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转正法轮故。为欲作大师子吼。施大法雨。令诸众生得满足故。令诸众生得清净法眼。令诸外道息诤论故。欲使本愿得圆满故。于一切法得自在故。不为世间八法所染。犹如莲花不着于水。????????????????????白话译文《大庄严经》上说:当时菩萨怀着正念,来到菩提树下,早有风神雨神把菩提树周围洒扫、整理得既干净又庄严;这时菩萨身放无量光明,震动无边刹土。无量诸天共奏微妙天乐,天女们各散无数香花,遍覆地面,于一时间,出现无量希有吉祥瑞相。原来,菩萨今日要来菩提场,昨夜就有大梵天王把这大好消息向诸梵众宣布说:“菩萨于今身披精进甲,智慧坚固,即将成就无边行愿,通达无量波罗蜜法门。于菩萨地得大自在,住于如来秘密之藏。任何魔境无法与之相比,无论世出世间一切善法,不由他教,皆能自得觉悟,并为一切众生说解脱道。菩萨有如是等无量无边功德,十方如来皆以大神通力护念。菩萨即将来到菩提场。必能降伏众魔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圆满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转正法轮,施大法雨,利益一切众生,令众生得清净法眼,为降伏外道,作大狮子吼,使外道们放弃邪知邪见,止息无谓的争论。菩萨为了早日实现度生宏愿,于一切法得大自在,无论处于任何境遇,不为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所染,犹如莲花不着于水。”????????????????????图文出自《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明成化时期刻本????????????????????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天人献草~????????????????????天人献草本行经云。菩萨念言。我今至此菩提场欲作何座。时净居天白言。大圣仁者。过去诸佛。皆坐草座而取正觉。菩萨思惟。谁能与我如是之草。帝释天即化其身。为刈草人。不近不远右边而立。刈取于草。其草青绿。颜色犹如孔雀项毛。柔软滑泽。而手触时。犹如微细迦尸迦衣。色妙清香。菩萨见于彼人。刈如是草。渐至人边。宽缓问言。仁者。汝何名字。其人答言。我名吉祥。菩萨闻已。心大欢喜。如是思惟。我今欲求吉祥。他人吉祥以名。吉祥在于我前。我今决当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思惟。出妙音声。复语刈草之人。仁者。汝能与我草否。彼人答言。我能与之。即便刈草以奉菩萨。其草净妙。菩萨即取彼草一把。手自执持。当时菩萨取草之时。其地六种震动。当是时菩萨将此草。安详徐步。向于菩提树下。以为草座而取正觉。利益众生悉皆得度。????????????????????白话译文《本行经》上说:当时菩萨心中自念道言:我现在到菩提场,应该坐什么样的座位呢?这时,净居天告诉菩萨说:“大圣仁者,过去诸佛都是坐在吉祥草座上而取得正觉的。”菩萨心想:那么,谁能给我这样的草呢?帝释天王心知其意,就化身为一个割草人,在离菩萨不远的地方割草。他割的草青翠碧绿,颜色犹如孔雀项毛,柔软滑泽;用手触摸,就好像微细轻柔的迦尸迦衣,色妙清香。菩萨看见那个割草人割着这样好的草,心中欢喜,就慢慢地走到他身边,亲切问道:“请问仁者,您叫什么名字?”割草人回答说:“我名叫吉祥。”菩萨一听,心大欢喜,这样思惟:我今欲求吉祥,他的名字就叫吉祥;吉祥就在我的面前,预示着我这次一定能够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一想,就很高兴地对割草人说:“请问仁者,您能送我一些草吗?”那人回答说:“当然可以!”就马上割草献给菩萨。当菩萨取草的时候,大地发生六种震动。那时,菩萨手持吉祥草,安祥徐步,来到菩提树下,安铺好草座,发起求取正觉之心,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图文出自《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明成化时期刻本????????????????????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龙王赞叹~

????????????????????

龙王赞叹

本行经云。菩萨持草行时。空中忽有青雀。拘翅罗鸟。孔雀。白鹤。迦罗频伽。共命之鸟。数各五百。右绕随飞。复有天子。天女。亦各五百。各执宝瓶。散诸香花。围绕而行。其地摇动。

彼地有一龙王。名曰迦茶。其龙长寿。经历劫数。曾见往昔诸佛经过。又龙日月昼夜甚长。睡眠未久。见大地动。复闻震声。即便惊寤。从自宫殿即出观看。见自居处不远。有一菩萨安详而行。龙王见其菩萨。预知先瑞。犹如过去诸大菩萨发心欲向菩提树下一种无异。见是相已。更无疑心。决定知此菩萨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黑色龙王。有一龙妃。名曰金光。与诸龙女等各执诸妙香花。杂色衣服。宝幢幡盖。种种珍宝。奉上供养。作诸天乐。其声微妙。歌咏赞叹。合十指掌。在菩萨前头面顶礼。

菩萨语龙王言。如汝所说。我今必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度众生。

????????????????????

白话译文

《本行经》上说:当时菩萨拿着吉祥天人所献之草,安详徐步走向菩提场。这时空中忽有白鹤、孔雀、迦陵频伽、共命等鸟各五百数,从十方飞来,在菩萨顶上右绕三匝,然后随菩萨而行。又有五百诸天童子、五百天女,各执宝瓶,散诸香花,围绕而行。又有无数吉祥侍从四方云集而至。菩萨行步之时,大地强烈震动。

有一龙王名迦茶,寿命极长,曾亲近过好多位过去诸佛。当时迦茶龙王正在睡眠,忽然被震动之声惊醒,发现大地不断摇动,即从龙宫走出观看,见离龙宫地界不远处,有一菩萨正在安祥而行,并且见到许多瑞相,这下龙王心里明白了,知道这位菩萨与过去诸大菩萨发心走向菩提树时一般无二,断定这位菩萨必证无上正等正觉;于是生大欢喜,说偈赞叹菩萨。

这时黑色龙王有一龙妃名金光,带领众龙女,各执诸妙香花、杂色衣服、宝幢幡盖等种种宝物,奉上供养。龙女们齐声唱着微妙的歌声,共奏着和雅优美的音乐,藉此赞叹菩萨圣德,赞叹毕,各各合掌顶礼。

这时,菩萨对龙王说:“大善龙王,正如你所说的,我今必成无上正等正觉,广度众生。”

????????????????????

图文出自《释氏源流应化事迹》

明成化时期刻本

????????????????????

承蒙诸佛菩萨~慈悲为怀??引导加持~护佑弟子??{佛}让弟子觉而不迷~觉悟破迷开悟??{法}让弟子正而不邪~保持正义正念??{僧}让弟子净而不染~恢复身心清净????????????????????????海天佛国普陀山??慈悲观世音菩萨??一声佛号一声心??此生必看《观世音》????心念观世音??一起观自在????????????????????????五浊众生{有情}??随缘~感应??“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南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和谐世界吉祥如意~快乐????身居此岸还未到彼岸??同登彼岸????早登菩提觉悟路????功证无上??正德正觉??????????????????????感恩阅读~感恩一切善知识??菩提觉悟路上~感恩满满????感恩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广大灵感??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微笑的眼睛~才能看见美丽的风景????简单心境~才能拥有快乐心情?????保持童心{童心未泯}??永远快乐????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南无十方三世一切清净大海众诸佛菩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angcaoa.com/hxcf/456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吉祥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