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不是一个人吗?
答:不是。阿弥陀佛是另外一个世界上的佛。阿弥陀佛是梵语Amitabha的音译,意义是‘无量的光明’。
2、问:‘南无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读起来是‘那摩佛’?
答:‘南无’是梵语Namo的音译,念成‘那摩’,是保持原来古代的读音。现代广东、福建一部分地区,仍保持这个古音,它的意义是‘敬礼’。今天印度人相见,互道‘那摩悉对’,就是说:‘敬礼了’。
3、问:释迦牟尼的一生可以简略介绍一下么?
答:可以。释迦牟尼的时代,约当西元前六世纪中叶,正是我国春秋时代,与孔子同时。他是当时迦毗罗国(Kapilavatthu)国王的长子,父亲名净饭(Suddhodana),母亲名摩耶(Mqyq)。摩耶夫人生产前,根据当时习俗,回到母家去,路过蓝毗尼园(Lumbin]),在树下休息的时候,生下了悉达多王子。
4、问:释迦牟尼成佛后的事迹,可以简略地谈一谈吗?
答:释迦牟尼成佛的年龄,也有不同的记载,有的说三十岁,有的说三十五岁。此后五十年(或四十五年)中,直到他八十岁逝世前,他没有间断过他的说法工作。他到处游行,向大众宣示他自己证悟的真理。他最初到波罗奈城去找离开了他的五个侍者,为他们说法。佛教把佛陀第一次说法,叫做‘初转法錀’。
5、问:释迦牟尼幼年教养情况是怎样?
答:摩耶夫人产后不久就死了。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夫人(Prajqpati)养育的。他自小从婆罗门学者们学习文学、哲学、算学等等,知识很广博;又从武士们学习武术,是一个骑射击剑的能手。他父亲净饭王因为他天资聪慧,相貌奇伟,对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继承王位后,建功立业,成为一个‘转轮王’(统一天下的君主)。
6、问:那么,他后来为什么不继承王位呢?
答:悉达多王子在幼年的时候,就有沉思的习惯,世间许多现象,给他看到,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饥渴困乏、在烈日下耕田的农人,绳索鞭打、口喘汗流拖著犁头耕地的牛,蛇虫鸟兽弱肉强食的情景,衰丑龙钟的老人,辗转呻吟的病人,亲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这些都促使他思索著一个问题—如何解脱世界的苦痛。他读过的吠陀书(Veda,婆罗门经典)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他学到的知识和他未来的王位、权力也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于是他很早就有了出家的念头,后来终于舍弃了王位。
7、问:他父亲怎么会让他出家呢?
答:净饭王发觉了他儿子的心思后,曾经想过各种办法防止他,特别是企图从生活的享受上羁縻他。悉达多王子十六岁时,净饭王便为他娶了邻国的王女耶输陀罗(Yasodharq)为妃,生了一个儿子叫罗怙罗(Rqhula)。但是这一切都没有能够阻止他,终于在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偷偷地出了国城,进入一个森林中,换去王子的衣服,剃去须发,成为一个修道者。关于他出家时的年龄,有两种不同记载,一说是十九岁,一说是二十九岁。
8、问:出家以后的情形怎样?
答:他父亲曾尽力劝他回去无效,只好在亲族中选派五个人随从他一起,这五个人的名字是:憍陈如□(Kaundinya,P.Kozfa``a)□,跋堤(Bhadrika,P.Bhaddya),跋波(Vaspa,P.Vappa),摩诃男(Mahqnqma,P.Mahqnqma),阿说示(Asvajit,P.Assaji)。悉达多王子和他的侍者们先后寻访当时三个有名的学者,从他们学道,但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于是他知道当时哲学思想中没有真正解脱之法,便离开了他们,走到尼连禅河(Naira`janq现在叫做Lilaian)岸边的树林中,和那里的苦行人(极端刻苦修行的人)在一起。为了寻求解脱,他尝够了艰苦辛酸,坚持不懈,经历六年之久。但是结果徒劳无功,方才悟到苦行是无益的。他于是走到尼连禅河里去沐浴,洗去了六年的积垢,随后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牛奶,恢复了气力。当时随从他的五个人见到他的情景,以为他放弃了信心和努力,便离开了他,前往波罗奈城(Benares)去继续他们的苦行。王子于是一个人走到一棵毕钵罗(Pippala)树下,铺上了吉祥草,向著东方盘腿坐著,发誓说:‘我今如不证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他便这样在树下思维解脱之道,终于在一个夜里,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获得了彻底觉悟而成了佛陀。
9、:释迦牟尼成佛处,现有遗迹留存吗?
答:释迦牟尼成佛处,自古称为菩提场或菩提伽耶(Buddhagayq),那里的毕钵罗树,因为佛坐在树下成道的缘故,得到了菩提树之名。从此,所有毕钵罗树都叫做菩提树。‘菩提’就是‘觉’的意思,菩提伽耶在今天印度比哈尔邦省伽耶城(Gayq)的南郊。那棵菩提树在二千数百年中曾两次遭到斫伐,一次遭风拔,但都重生了新芽,现在的菩提树是原来那棵树的曾孙。树下释迦牟尼坐处有石刻的金刚座。树的东面有一座宏伟庄严的塔寺,名叫大菩提寺,至今约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附近还有许多佛的遗迹和古代石刻与建筑。年印度比哈尔邦省政府为了这个圣地的建设和管理,设立了一个国际性的咨询委员会。中国佛教协会接受了邀请,指派了两名代表参加该会。
10.问:释迦牟尼成佛后的事迹,可以简略地谈一谈吗?
答:释迦牟尼成佛的年龄,也有不同的记载,有的说三十岁,有的说三十五岁。此后五十年(或四十五年)中,直到他八十岁逝世前,他没有间断过他的说法工作。他到处游行,向大众宣示他自己证悟的真理。他最初到波罗奈城去找离开了他的五个侍者,为他们说法。佛教把佛陀第一次说法,叫做‘初转法錀’。
注:本文选自赵朴初居士《佛教常识答问》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