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音频是蒙恩弟子慧亮读诵方便读书会莲友学习用,特此说明。下面文字的全稿及师父开示原音可以点击底部的阅读原文。
第二十七讲
观彼世界二种清净: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昙鸾法师对“众生”二字的解释不同一般所说,他是从体相上解释,以一切众生根本成就的德相表达生者即是无生义。
所谓器世间、情世间,是四悉檀[1]中的对治悉檀与第一义谛悉檀。四种成就是诸佛如来观察世间的四种大相。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二十九种庄严,是对情、器二世间的表达。也即是愿心表达,依阿弥陀佛愿心所展现的情、器世间组合体,就是极乐世界。
昙鸾法师云:无生无灭即是众生。我们一般认为众多生死轮回不休是名众生。这两种差别本质无别,是以真俗二谛认知所现。我们生死轮回乃至成就菩提,对此认知也是业缘表现的差别,本质无别,诸佛亲证。我们在学佛中会逐步成熟与守护这种认知。
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
庄严座功德成就
此二句,名庄严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庄严此座?见有菩萨,于末后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天见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爱乐、增上修行。是故愿言:“我成佛时,使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以为佛座。”
“无量”者,如《观无量寿经》言:“七宝地上,有大宝莲华王座。莲华一一叶,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华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放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安乐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如是等事,出过数量。是故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善哉!开始来提示阿弥陀佛八种庄严。前面解释众生即是无生无灭义,阿弥陀佛与诸菩萨也就是无生无灭众生义的分相。此种众生作何事情,有何觉受与生活依止?这里通过事相来表达一个法则与实质的无生内涵,也就是法性广大、周遍、真实、无所造作、具足庄严的实质利益与威德。
“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这彰显了阿弥陀佛无始以来所聚集的功德,在无量刹土中表现成佛十劫以来的根本依止。“无量大宝王”,我们对无量要有真切认识。一般我们谈“无量”,就放弃了,不去想象。此处的“无量”究竟是什么样说法?有两种无量:对待之无量与绝待之无量。如法性之周遍、广大庄严机制,是无量之无量、绝待之无量,一切凡圣菩萨以广大通力、善巧力、观察力都不能彻知。诸佛如来在绝待心智中已亲证此周遍性,所以于无知中正遍知,彻了此法则,于无量之无量,得以究竟了知、究竟觉察、究竟亲证。这是大宝王的安住,如得如意心宝、摩尼心宝,随意自在,了达清晰。
我们作为凡夫有情,一般所说的无量是对待的无量。就是一类有情不知一类有情。如大家念阿弥陀佛三万声,这对于每天念十万、十五万声的人没有什么,一带就过去了;但从来没有念过佛的人就会以为这么累,要花很长时间念,念不出来。所以这是对待的量。得方便者一天念五十万都不成问题,有禅定者一天念几百万、几千万也不算什么,因为他所认识的时空状态机制不一样,在同样的量前,他取舍的力不一样。
像一个人拿起来几百斤的东西就是大力士,但一个吊车抓起来几万斤、几十吨东西,也谈不上是大力士。所以同一事件,机制表达不一样,所用法则也不一样。我们以前一起念佛,有人一天念五十多万都是可以的,并且感知很清晰。有人一天就念三万到四万声,念得比较死,他认为:哎呀,我这么辛苦——他用最初的业习机制把自己定死了。很多年来他一天就是念三、四万,累得很,他就否定别人能念五万、六万。他说我这么努力还只能念这么多,他们怎么能念那么多?这是一种死执的心智。
一天念一万声、五千声都不要紧,但你不能着急,要念得清晰,念得明白,念得欢喜,不用对待。像发动机的车子一样,它活动开了,就走畅顺了,很自然、不费力了。但开始时太费力,甚至走不动,因为没运动开。我们的思想无始以来结了很多结,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意识、感知和发心上都很累、很涩。念念念……没日没夜念,开始念开了。我鼓励大家接着这个因缘去真正念念佛,乘着这个力量。要是念开了,以后自始至终是一个发心。现在有懒惰、偷盗的心,就是贼心。这一类人的果报就是被别人偷盗欺骗。如实果报如实报,虚假果报虚假报。
一个善知识所做的功德善巧,凡夫是不能知道的。像须陀洹所知之量,凡夫没法知道。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前前不知后后,后后觉知前前。须陀洹可以知道一个小世界众生的心智、感觉,你怎么打妄想他也知道。但对于一个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他不知道,阿罗汉圣者、果位菩萨则决定了知。所以后者所知道的量,对于前者就是无量,因为他不可知。若人进趣善法,成就种种圣果,无量就变成有量了。世尊讲多少恒河沙数,不是虚说,他实知此量。像有意生身的菩萨,他可以动念以无量身来显现生命。若要知下雨有多少滴数,他动个愿就行了。他是唯心之愿:有多少雨滴,我就有多少分身。他知分身数就知道雨滴多少了。他能分身,就一定知分身数,你不能分身才不能数知。
世尊以下的诸大菩萨、法身大士都可以分身无数,到十方无量刹土摄化有情,同时在十国、百国、千国、万国、百亿国、千亿国中各个分身。如释迦佛坐于菩提树下,现八相成道,利益世间有情。凡夫心智中是没法理解、没法相信的,因为我们是粗重身、偏执意识,不能发起广大的应化方便。
举个例子,一间房子四面都有镜子,你在其中站立,会看到无穷无尽的自身形象。所以诸佛如来诸大菩萨,他是知道分化方便罢了。就是折射业缘方便,他们透视了这个方便。我们从镜子里可以透视一个相互映射的样子,但不会用这种力。你没有定力、善巧力,尚被杀心、偷心、盗心、妄心、邪见心等烦恼蒙蔽。有人欲骗别人,实际他不是骗别人——他在蒙蔽自己的时候认为是在骗别人;吓唬别人,也是自己心中有畏惧了;轻视别人,实际他没有轻视,是自己遭到了轻视。唯心所受,唯心所感,唯心所现罢了。这个心就是我们现前心念所牵制出来的。所以量与无量是这样子。
阿弥陀佛“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亦是给我们宣化法则的缘起。《佛说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祈请世尊加被,令我得见,因为诸佛净土非我心力所及,非我业缘所及啊!所以世自在王如来赞其高明,志愿深广,为法藏菩萨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以佛神力,令他见二百一十亿佛土种种机制。我们现在有情没有智慧,没有观察机制,若随顺佛力来观察就会有突飞猛进的变化。若在自己业力里观察,就像拿任何苹果,都要在自己的套子里过一遍才是苹果,要不然就不是苹果。任何东西在自己的妄想中处理一次,结果都变成妄想了。所有正确的知见、佛陀的知见从你的妄想中过一遍,也全部成妄想了。
现在许多学佛人就在这个地方受到欺骗了,自己不得利益,再拿这个去欺骗别人。这是这个世间学佛人极苦心智中很糟糕的一个状态,就是所谓自学佛法。这就不是阿弥陀佛殊胜功德所摄化,这类有情不被佛力所摄。何以故?自己制造一个黑匣子,别人砸不烂,自己享受黑匣子的功德。就像我们身体不净,再好的东西通过牙齿咀嚼进入口腔,也都变成秽浊的东西了。佛陀的知见、菩萨的知见、再神圣的知见功德,从你妄想的圈子里过一趟,全部都颠倒无明化了、愚痴化了,全部被处理了!这个所知障在影响着我们学佛的清净机制。这样的人就很可怜、很可悲,果报就是自欺欺人——先是自欺的心智,再拿这种东西欺辱他人。诸佛如来世尊出世,就一个心愿: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成就清净道业。
所以有人说学佛十几年了,烦恼反而比过去还重了。就是任何所学都从他的妄想中处理一遍。有人把很多高僧大德都参访了一遍,就说没有一个成就的——他把所有善知识都从妄想中处理一遍,所以谁也成就不了。很多人是不可思议的,你思议他,就是你心目中的他、你心目中的佛、你心目中的教化、你心目中的善知识,结果都没有成就,没法成就!你把所有人都从自己的心中处理了一遍,没法逾越自己的量。
以前苏联让中国还债,设计一个苹果圈、铁套圈,就是你通过我这个苹果圈才是苹果,否则不是苹果。大量成车的苹果套不上这个苹果圈就倒掉、烂掉了。很多学佛人也制造一个铁圈,无论佛知见、菩萨知见、任何教言,都要套在自己的知见中,否则不是佛法。大量的修法机会、善巧功德、佛菩萨慈悲都在我们这儿浪费了!用自己的知见套这个法则,就会淘汰大量学佛、修行与遇到善知识的机会,只会择选几个套过圈的东西。这样强制佛法,就是以制约之量、以自己的非量之量,把很多东西与自己的福德因缘减弱了。
因为你这个量,很多苹果就不是苹果了。我们要是把自己的知见放开来,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是佛法,时时刻刻得见善知识,时时刻刻破除我执我见,时时刻刻得智慧解脱,时时刻刻受诸佛加持。你有无量的心智,法无自性的心智自然就成熟,广大的教化、广大的善巧、广大的方便、广大的慈悲调柔一时成熟。否则说“无量”,我们不得闻见,被自己知见中的量限制了。
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面前,乘佛威神功德,审观二百一十亿佛土诸佛如来大功德善巧成就,通过五劫思维,选择用何种方法、善巧能令浊恶世界无力修持的有情、昧失自心有情、强执有情、刚强难化有情、自许有情、幽暗痛苦有情等种种浊世有情得以度脱。他设立了阿弥陀佛光明名号,令众生遇之而得以如意善巧,成就菩提。这就是他的本地之因,以光明普照法界。所以“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净华台,净化世间,具足安稳,令一切恶逆众生缘此法而得无上大利,必至菩提。
法藏比丘的因地实际就是为了引发我们众生的因地,在我们的因地中怎么来缘佛成佛。缘自己的妄想你能成佛吗?世尊呵斥此类人是佛法中贼,就是盗取佛法之名相、盗取佛法之教言,然后以自己的妄想加工。此类有情是佛法中贼、没有皈依者,就是没有三皈依的健康机制。我们皈依佛,远离造作,回施清净,随顺无造作的心智。在一体三宝中,本具心智究竟清净,无来无去,含纳万法,具足庄严。你没有皈依,你认为能从佛教中得到一点什么,然后壮大自我。
很多人认为学佛有什么捷径——老老实实念佛就是最好的捷径!认为有什么捷径、有什么速效东西,能迅速令自己膨胀起来,这与佛法没有关系。许许多多人走这个弯路,被这种浅浮心智埋没了善根,腐蚀着生命,浪费着学佛的宝贵机会。我们要从根本上认识清楚,皈依三宝发菩提心来习法。若不用菩提心,学得再多都是你未来轮回业力的助燃剂!强化你的轮回业,没有其他任何增上之机。
我们念阿弥陀佛,念不到很多不要紧,一天念一万遍、五千遍都行,但你要认真念。发动开来,不让你念你也会生起念的喜悦。这是自主念、条理念、无得失念、清净念、安乐念、法性念、无造作念、具足圆满念。这个念开始是被迫的,但慢慢地真正念上去了,机制一旦发动,你会受益无穷,你会感知它的实质内涵——这句佛号真正具足功德与庄严!
希望大家珍惜学佛机会,不要欠法债。若欠债累计到一定数量,你感觉到因果不虚的时候,再去完成就有动力了。否则欠到把你压趴在那儿,自己就爬不起来了。欠到阎王老子找你的时候,再来完成也行。到时候业镜一照,看到你还欠这么多佛号,你当下再开始念,照耀地狱,那也行。但是不能不信因果,不信因果它会压你。
“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这个机制引发我们无量广大、妙用无穷的心智。《无量寿经》中说:“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说,宜知是时,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这就是引发我们缘佛成佛的机制。若不缘佛成佛,作为凡夫有情你怎么来做呢?若说缘法性成佛,法性揭示的利益度在什么地方?所以在于佛力、觉悟成就之力、诸佛如来慈悲摄化之力、种种回施善巧之力来促使我们。
就像来到放光寺,有种种不同方式。有人自己花钱乘车来,有借钱来,但目的是一个:来到寺庙。方式不同,目的相同,结果相同。我们乘借佛力,断除烦恼,照见自性,完成道业,与借钱是一样的;若运用自己的修持力与善根成熟力来完成,与自己拿钱到这个地方一样。同样到达一个地方,没有任何差别。
我们在末世中,在这样的整体机制中,基本是无力修持的。这并不是否定大家的善根,而是人寿太短,不满百岁,闻法不及,正见不立,道业难成啊!就是让你修一百年,你能修出啥东西?阿弥陀佛观察二百一十亿佛土,然后五劫思维,相续以兆载永劫的修持功德,都回施给我们了!你说我用一百年来修的比他厉害!那你慢慢修吧!世尊讲《法华经》时,经劫不动此座,你修法满一百年又能修出什么?我们真不知世界之浩瀚、生命之广大!不知道百年生命之渺小!我们这个时代人自以为是,认为一百年由很多时间,浪费时间根本不在乎啊!
我看有人上殿、修法,能凑合过去就凑合过去,我不知道这是在干什么!我感觉到多活一天就感激一天啊,不知道哪一天就没了。很多人感觉自己还年轻,就放逸呗!你也不用放逸,说没有就没有了。所以让大家每天至少念三万佛号,真是鼓励大家,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给自己一个真正的修法机制。
有人认为自己已经得见法性了、觉悟了——那不过是相似解!听别人谈法性,并不了知法性。若了知法性了,人自得广大自在。现在你听别人说法性无性,无来无去,纯净光明——如此而已,你用不上,何况听说的机会也很少。你心里想的都是我得我失、人我是非呢!有人自认为觉悟了,然后不踏踏实实地随顺弥陀教言去实践,结果很快堕入迷失之心、迷失之业——于无所得法中认为自己得到了,现前就迷失了,结果还会迷失自性。
我们现在修行机制的差异,实在应该审视,就是缘起。我们缘佛速见法义,缘自己的业力速消亡于业力中。有人说修行,但随着业习淡了。十天、半个月、一年过去了,比凡夫消耗得还穷尽!找不到自心,烦恼重重,业障重重。就像一个人暴富了,忽然挣几个钱,就不知道自己是老几了,住五星级宾馆,吃几万块钱的一顿饭,名声也作出来了。但没多久就趴下了,负了一身债。
所以这么多年,我看到一些善知识出来就遮一下,希望他能踏实下来、平实下来。否则被捧得越高,撤手后摔得越重。有时候出家人、居士过来礼敬,说话过份了,我就把自己的脚扳到脸上抹一下,自我减损一下,这是为了自我保护。有人被捧上去,自己不自觉,坐在云彩里,下面手都撤掉的时候,他自己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上得太高,到了不相应的时候,消耗了自己的福德因缘,下面就空了。所谓空,就是自己的修持力、道德力、福慧力跟不上了。这时候礼敬的人没有了,赞美的人没有了。
所以“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要踏实、真实、平实、如实,才能真正广利十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才能坐在这样的法座上。否则真是很危险。如实的修持、真诚的感恩心——感恩三宝,感恩有情,在一切时处踏实、慈悲、调柔,远离骄狂。于无所得中认为有所得是虚假心。
“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净华台”的确是我们所缘、所乘、所安住的最初发心、最初因缘。你要不了解这个,就不能自始至终地守护一个法则,到一定状态就自以为了不起了,就会出事。所以缘此而成就无上菩提。最初的菩提心就是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从你初发心到你成佛,要自始至终地守护与爱乐它,这个光耀世间、光耀法界的心就是菩提心。阿弥陀佛自受用的最初因缘表达,就是菩提心的彻底抉择,就是以四十八愿真正地庄严具足观察与修持。离开这个,我们成佛无由、修法无由、度生无由、自利无由!
我见到一个闭九年关的菩萨,前两个三年都很好,第三个三年开始时候想:“我要再闭九年,就脱胎换骨了”。这一念生起,后面就出现很多过失。到第十年,人消亡了。他开始以学习佛法、弘扬佛法来闭关,这个机制很健康。他一直随顺佛教,感激道场,精进拜忏、念佛,回向给大众,回向给道场安稳,很清晰地无染无著地走出来了。第三个三年他感觉到自己了不起,开始想脱胎换骨了,就是为自己打算了、想搞名堂了。结果九年过了,到第十年时候,他把自己脖子给抹掉了,脱胎了,换骨了。菩提心昧失了。
所以,发心贯穿于行法的始终!发心之时,了了分明,人生没有障碍了。在修行法则的过程中,不知始终,则会退堕。像走一天一夜的般舟,“立一念,断诸想,随所闻,念其方。”“断诸念,一期念,意勿乱。”这里“一期念”若动摇,你就走不下去了。我们欲成就无上道业,菩提心要贯穿始终。“一发心已成等正觉”,从初发心,经四十一位菩萨位,到等觉菩萨,乃至回归圆满究竟觉,不能违背初发心,初发心不能变异。若不如是,何以成就?
在净土教言中,发无上菩提心是根本!否则,阿弥陀佛自受用从何生起?佛菩萨为众生义,就是无生无灭众生义。阿弥陀佛从开始到延续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直都是一个机制——具足功德的机制,无生无灭、不为自求的机制,守护自始至终。
我们要是也这样守护道业,能做到开始虔诚、调柔、感激。但慢慢地经别人赞美,就自以为了不起了,顺手就被捧上去了。高抬之手必不能久,到时候会撒手的!我们怎么如实地安住法则中?所以“无生无灭是众生义”这个缘起,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否则看到“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我们不能了解阿弥陀佛为什么安坐法界宫中,无得无失地普利法界有情。因为这是阿弥陀佛——无生无灭的众生,所安住的清净缘起,就是其宝王座。
我们现在各人的“座”就是缘起,是我们所缘之处、安住之处、守护之处、庄严之处。这个缘起就从我们座下开始生起,你举心动念就是座,你所有的身口意在每一时每一刻的刹那举措都是座,都是宝王座的法伴,是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的组成部分。
昙鸾法师解释事相不离法性。
此二句,名庄严座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庄严此座?见有菩萨,于末后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敷吉祥草而坐。鸡足山上吉祥草很多,盘陀石那一带与整个后面都是吉祥草的滋生地。吉祥草具五色的,草叶柔和,作为吉祥标志。
释迦佛在最后身中在金刚台上敷草为座,在菩提树下立此大愿,以至圆满成就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号具足,一时于无上菩提得以亲证,广利人天。其示现就是敷草而座,这是我们的本色。因为人寿百岁时候,没其他什么可敷。如同阿弥陀佛的宝座庄严,我们不得见。光明彻照,威德无穷,我们的浊重身心与福德因缘都接受不了。
在打坐的一些特定状态时候,光明炽盛,千百日月光明所不能及,被光照耀,开始时候心中是难以承受的。像氢弹爆炸的光环,那种巨大光明,观察台上必须佩戴多层防护眼镜才能看。在禅定的一定状态下,所见光明比这种光明要强,会感觉整个世界都凝固了,时间停止了,什么也听不到、看不到、感知不到,没法动念了。人心智羸弱,若没见过、感觉过,或者心中贪染,一下子就被光明击毁了,会生起很大的畏惧与恐慌。其实这是色阴界的一种状态罢了。像走般舟的人看到的境界,都是如梦如幻,没有实质。在这里根本不需要在意,一直往前走就是。但有人到此处就会迷失,不知道怎么办了。所以在熏修法则中不能染著,一有染著就会出问题。
人在打坐中进入到光明,看到自身有光相,乃至有人现前来礼敬之类。但要知道这是虚假的——一种虚假的感知、造作的感知,没有实质内涵。要是稍有染著,就会堕入骄慢邪见心。有人作佛相好观,有禅定的善知识会看到其身体有大光相,他就会感动,以为有这么好的修持。实际是在作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次第观察中如实相应守护而显现。有禅定者看到会生起信心、受到加持。所以在修法中是相互加持的。但亦无实质,作观出来,回入平常生活,还是个平常人而已。如果在这里染著了,或自以为有所证得,去搞名堂,就会出问题。
这其实是极平淡的修行方法,也是很正常的一种机制。此处认识不清,别人一赞美你、礼敬你,你当真了,未证言证,就会堕落,违缘决定难逃,会出大事情。所以鼓励大家念佛。在戒德清净、心智清净、杂缘稀少的情况下很容易进入那种相应机制,这与得失没关,只是一个所缘境罢了。一旦错认,就会出现魔障、违缘。真正安心踏实念佛,不难相应,但这种相应无有实质。这个地方一定要明白,否则受无谓之苦。
有一位出家师父与我谈他的念佛境界。他在念佛中见佛了,然后就染著在这个地方,总想见佛。后来心被热恼蒙蔽,到处坐立不安。我说你不可这样!若见不见,佛光普照;若见不见,皆是因缘;若见不见,不影响修法,不影响善根增长。此处不是你要见不见,是因缘具与不具。但他还是执著那个地方,每天都很痛苦。
以前善导大师在教授比丘中也遇到此类问题,就去参道绰禅师,习《无量寿经》持名念佛教法,引导大家持名念佛。善导大师的念佛是以观念成就。他在悟真寺用功十年,习十六观法。在十三观定善中,六时精进,亲证念佛三昧,在禅定中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阿弥陀佛稀有妙相。当时很多比丘跟他学法,亦亲证三昧。很多人证得三昧之前,念《阿弥陀经》十万遍、五十万遍、一百万遍。读熟了,再念阿弥陀佛名号,很容易观想到。
但有的比丘走出观想境就会产生疑惑。善导大师就去参道绰禅师,道绰禅师就把阿弥陀佛愿力与名号功德力、不假修持之善巧、不假借善根与功夫差别、乘佛愿力同生彼国的净土教言机制传授给他。善导大师听闻后,一坐七日。阿弥陀佛教言机制的加持力、功德力不可思议[2]。
我们在这个地方一定不要出现问题,要密护三业。念佛有一点功夫或出现一点境界,以此自许,必受惨重果报。被人打、精神病、疯掉了,这种例子很多。这是一种魔恼心——增上邪见心产生的现世恶报。未证言证,处处给人说,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念佛功夫或者自己修过念佛,结果招来魔恼,这是增上慢果报。佛经言,此类有情念佛已失甘露味,犹如狂象踏清净莲池,坏人善法,是魔眷属[3]。
人天见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爱乐、增上修行。
这是说“佛本何故,庄严此座。”昙鸾法师帮我们推导,帮阿弥陀佛作此设置。这样的说法对凡夫有情特别亲切。现在的凡夫有情,一般循名、循利养、循变化、循好奇去习法的多。如实了知菩提心、守护道德,踏踏实实、自始至终感知一个法则去熏修的人太少了。在末世中这是稀世之宝啊!循名、循利养、循好奇心,循着未来我要成就某个状态的修法人多。我们在阿弥陀佛教言机制中就是往生,就是放下对世间的贪图。你放不下这个,就见不到阿弥陀佛,往生利益不得现前。现前所有的努力与造作只是沉沦的机制罢了。
所以在藏传佛教,第一要发出离心,摈弃现世福德业报的因缘。不发出离心就不可能发菩提心,不能接受传法。汉传佛教中缺乏出离心的教育,一到寺院就染著,要做方丈、要做法师、要做大成就者、要度化众生——还没有学佛就先掉到“我”坑了,强化自我,最粗糙的厌离心、出离心都没有,菩提心更谈不上,怎么能进趣佛法?所以看似学习佛法,其实与佛法没有关系,学的都是佛法教理,给别人说,自心总不相应,无有实利。
我们要踏踏实实地于自己善恶二缘无染无著,随顺弥陀教言机制发菩提心,不顾自己的善、恶、无记业,缘弥陀殊胜功德出离生死苦海,横断生死。若缘自己的善恶心智,你这一生怎么了生死?我们要缘阿弥陀佛愿力,以阿弥陀佛誓愿为自身誓愿,以阿弥陀佛誓愿为守护,以阿弥陀佛的慈悲善巧照耀自己的心智,你一定能出离生死之缘,能照耀世间。何以故?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故,会纯熟你无量的佛法需求。
在这里若转不过来,还是在培养自我,若善、若恶、若无记,很难真正得利于佛法教言。所以佛法有两种教言机制:一是果地觉为因地心的果地教言;一是渐次修持、逐渐纯熟的渐次教言,就是因地教言。末法时代,无佛摄化,人命短促,违缘障碍炽盛,想在渐次教中成就很难,徒增口舌的机制很多。
有些藏传的出家师父说:汉地人智慧轮都打开了,但是慈悲轮没有;福德轮打开,但出世心没有。所谓智慧,这里有褒有贬。贬的就是汉地人太会说,以致与自己道德不相应。口口说“空”,处处行“有”,斤斤计较,是是非非。张嘴就说空性、无我,做事都沉浸在“有”中,不得自在力。这样不如实,不如踏踏实实念佛,有也念佛,无也念佛,有无皆是觉悟之相、觉悟之缘。
是故愿言:我成佛时,使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以为佛座。
座者,以摄化有情之菩提心为最初缘起。无此缘起,难成佛道。我们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也就是“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可令我们从初发心一直到未来成佛安住无疑,没有任何亏欠。若用自己的想法、业缘,你很难建立圆满的愿望与安住处。就是我们以凡夫心智去发心,总有参差不齐,总有亏欠。
像在《大集经》中,所有菩萨——他方菩萨、此土菩萨,来问教,都是承佛威神,祈佛加被,以问教于世尊。世尊多说汝等不具善巧,应闻文殊誓愿。文殊菩萨的誓愿是: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文殊教诸菩萨发心。
这样文字读多了,就不敢说自己发心了,才发现以前想拼命做很多事情,是骄狂、邪见、卑慢、自大!受到伤害,趴到地上站不起来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不行了。修法经常修得晕过去了,这时才知道佛经上说的“承佛威神”!这时候才知道南无阿弥陀佛!因为这时候你身体空立了,善神摈弃你了,恶神摈弃你了,无记神摈弃你了,你的事相成熟了,这时候你念啥?死而复生,只能念佛!要不然你就念饿鬼、念地狱、念畜生、念妄想去吧!这时候才知道承佛威神,成就佛道;承佛威神,闻佛说教;承佛威神,启教于佛;承佛威神,爱乐佛法;承佛威神,成就不思议智!
以前听说印光法师念了几十年佛,我说我念一生一定念下去。后面感到真不相应,念来念去才知道自己这是慢心。有人说学佛要当仁不让,彼是丈夫我亦尔!但他慢慢地也不气盛了,改成说彼是丈夫,我学丈夫就行了。学习,并非不了解自性与我们本身所拥有的善巧,但在没有修行成就前,一直要念佛念法念僧!你不念佛念法念僧,就念骄慢、邪见、自大,必然出事情。所以《华严经》中,从初发心到等觉妙觉菩萨,都要念佛念法念僧,作为增上摄化。若不念佛念法,只念自己,果报现前,无人能遮,无人能替。
大家要观自己的初发心,就是微妙之座。若发心不圆满、不清晰、不抉择,一定要祈祷佛菩萨。南无就是祈祷,南无就是归命,南无就是依靠,南无就是彻底在此安住。南无,具足降服之力,南无就是三身之处,彻底观察,无二无别。南无阿弥陀佛,本来具足“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令我们身心安住。
先安其心,才能安身。心不能安,身何以安?所以无量大宝王,你从无上菩提心的心智中生起,从阿弥陀佛愿力果德中生起。有时候我们发心小,就不是“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的心智之座。“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以为佛座。我们要觉悟,也要以无上菩提心为座,以阿弥陀佛果地觉为座。为座,就是作自心缘起,如是清净,如是圆满,如是真实,延续未来,无亏无欠,一路光明。所以能照了世间,觉悟自他,圆满菩提。这一段机制,我感觉到用十天讲都不亏,用一年讲也不冤枉,尽未来劫际守护也真实不虚。
阿弥陀佛出世,就是真实功德出世了。阿弥陀佛坐法王座——此法王非彼法王,是现今弥陀所念弥陀之座。古弥陀今弥陀,哪个是阿弥陀?你坐弥陀之座,就成就弥陀之法。弥陀之座无外乎是无上菩提心,是诸佛果地觉。所以不要远推佛法,不要低就佛法,要如实知佛法!高推低就,不得相应。如实认知,清净实践,以佛座为座。
“无量”者,如《观无量寿经》言:“七宝地上,有大宝莲华王座。莲华一一叶,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华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
摩尼珠是如意珠。如果能建如意摩尼宝殿,安五方佛于其中——五方佛代表五种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满镜智、法界体性智——我们就稳当了。各人心中都有个摩尼珠,人的究竟菩提心是摩尼珠,能出生一切功德,照耀一切世间。“百亿摩尼珠王”,皆是二百一十亿佛土功德聚集、功德庄严相,其相不可思议。
《观无量寿佛经》中说:“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即是百亿摩尼宝珠以为映饰。每一佛国诸佛如来皆是摩尼宝王,以得自在力故,庄严国土,普利十方,无有造作。
“一一叶,作百宝色”,具足一切庄严功德。“八万四千脉”,即是八万四千法的内涵,诸法平等,每一法均可利益一切众生。“脉有八万四千光”,利益八万四千类有情。这个“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六十里或四十里一由旬,这个莲花有多大?我们找一个莲花,念变食真言,可以把莲花变得很大。变食真言无量地出生功德利益。
一一摩尼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光如盖”,光环就像盖子一样,这是很厉害的光。若人修宝瓶气,到心脉打开时,会出现巨形光相,那光相很震撼人的!脉结打开时候会爆炸。这种修法很苦。很多人向往境界,但境界到来时的摧毁性很大,若没人引导,会出现邪见、伤害,甚至一些不可思议的过患。所以在修法中,一定要有成就者次第引导。净土教言是平实的、真实的。念阿弥陀佛,他就摄化你;依他的心愿,他摄化着你;你再爆炸也不要紧,他摄化着你!
但在这个世间的修法机制与次第中,像在生起次第教言中,有成就者最稀有难得,尤为珍贵。这样的人太难遇,一旦遇到了,他就次第地引导你,那你太有福报了。在净土教言,逾越了次第,逾越了差别,逾越了一切杂缘,只是以弥陀平等心智、平等光明来照耀世间。所以此法但得诸乐,无有诸苦,清净平等。不需要逼迫自己的色身,或者自己勤苦去作业。一天念三万声佛号是不是勤苦呢?你不念这个就打妄想,妄想是迷失的勤苦;我们现在是主动地自觉地念佛,不见得是勤苦。
勤苦有两种:一种是迷失性的,就是颠倒妄想,不断地散坏,不断地变异,不可自制,这真是勤苦;另一种念佛念法,逐渐地调理,看似受苦,必得究竟之乐。你能把握、能自制,在无得无失中、无来无去中、平等一味中不断地串习,逐渐地你会掌握他,你会得大乐。这个乐是无以言说的,你自己去证。我们只能自己去证。
有人观想成就了,也可以观想出光相之盖。如世尊的随身华盖,是世尊的智慧光明力、福德力所现。后来世间人为了学习佛法,也做个布盖子打着,过去都是光明宝盖自然随身,所到之处,荡除尘垢,光耀世间。这是自己的福德机制产生出来的一种光相,庄严真实。现在做布盖子,或者在观想禅定中见到光盖,这都可以,但不可著染。
[1]编注:四悉檀,是佛说法的四种范畴,也是佛度生的四种方法:一、世界悉檀,二、各各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悉檀,古释为“宗”,即对法或对教辨明宗要;有时也解作“成”,即所说义理无有乖反;有时也解作“理”,即诸法的理趣见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二“四悉檀义”。嗣后天台宗依陈慧思所说,以悉檀二字为楚汉总称,“悉”的意义是“遍”,檀的义译是“施”,四悉檀是“佛以四法遍施众生”——见《法华经玄义》卷一下等。四悉檀义出于龙树《大智度论》卷一。
[2]编注:据善导大师判,十六观中前十三观为定善;后三观为散善,也即三福九品。第十三观为观像念佛。善导大师教导入睡前观想:若入观及睡眠时.应发此愿.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声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菩萨清净大海众竟。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沦六道苦不可具云.今日遇善知识.得闻弥陀本愿名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本弘誓愿摄受。弟子不识弥陀佛身相光明.愿佛慈悲示现弟子身相.观音势至诸菩萨等.及彼世界清净庄严光明等相。道此语已.一心正念.即随意入观及睡.或有正发愿时.即得见之.或有睡眠时得见.除不至心.
[3]编注:《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十观佛密行品第十二:佛告阿难。未来众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观诸佛相好者。得诸佛现前三昧者。当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贡高。若起邪命及贡高法。当知此人是增上慢。破灭佛法。多使众生起不善心。乱和合僧。显异惑众。是恶魔伴。如是恶人。虽复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处。以贡高故身恒卑小。生下贱家贫穷诸衰。无量恶业以为严饰。如此种种众多恶事。当自防护令永不生。若起如是邪命业者。此邪命业。犹如狂象坏莲华池。此邪命业亦复如是。坏败善根。
慈法法师往生论相关开示合集(年11月整理)
须摩提读书会推荐目录(年2月更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