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携回的诸多经典中,这本《瑜伽师地论》最为殊胜,因为那是印度一百多岁的戒贤大师,专为东土大唐的玄奘大师传授的佛法精髓。
南怀瑾先生挑选声闻地修定的部分,希望对真正修定的行者有所帮助。
三界六道的苦与乐
人道中所受的,是贫穷的苦,求不得的苦;天人境界,天人也有死亡堕落之苦。再提起大家注意,受用是生命的享受,有苦乐、饮食、淫欲三种差别。所以,在佛法还没有来的时候,中国的圣人已经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岂止是人,一切众生都是在这个欲的境界里生活。
其实感觉上的苦乐,都是受用的果报,譬如在座有些同学,三天之中两天病,“不在愁中即病中”,就是受用的业报。身体健康的人,没有病,头脑又清醒,一万人里头没有几个。其他多半都在病痛中,这就是受用的业果。
所以学佛修持做功夫,自己心理上的贪嗔痴慢,生理上的苦乐,这些受用业果,究竟转化了多少?这是你修持做功夫的立刻考验。有没有进步,自己马上就是个镜子,所以佛理不通是不行的。
你们初打坐时,腿发麻发胀,受用苦嘛!为什么腿麻胀呢?是你身上的业气粗重,脑筋笨,智慧不开,情绪变化无常,这就是在地狱里了。你以为一定要下地狱才受这个业报吗?你身上就有地狱业,也有天人的业、人道的业、畜生的业,都有的。把佛法这些基础,以及佛学知识,都要先弄懂才行。
又人趣中受生有情。多受如是匮乏之苦。所谓俱生饥渴匮乏苦。所欲不果匮乏苦。粗疏饮食匮乏苦。逼切追求摄受等匮乏苦。时节变异若寒若热匮乏苦。
前面已经讲了,人世间的众生受各种的苦,气候一变,身体扛不住了,生病了。另外又有种种的匮乏苦,人世间的众生都是在贫穷中过了一生,样样没有。地狱、畜生、饿鬼、人道,都生活在苦中。天道苦不苦呢?下面告诉你。
“有诸天子将欲没时,五相先现,一衣无垢染,有垢染现,二鬘旧不萎,今乃萎悴,三两腋汗流,四身便臭秽,五天及天子不乐本”
活了一千年、一万年的天人,要死的时候,先呈现五衰之相,天人的衣服就是皮肤,本来干净的,要死以前脏了,有老斑出现了。天人生出来,头上自然有花冠,要死以前花冠就萎缩了。其实何必一定是天人,我们人也有天人成分啊!我们的皮肤,年纪轻的时候很光滑,老了就有老斑出来,皮肤也皱了,眼睛老花了,耳朵不灵敏,听不见了。
我们小的时候听说:阎王给老人三封信,第一封,牙齿掉了;第二封,眼睛花了;第三封,耳朵听不见。天人的花冠就是头发,头发年纪大一点就枯黄,变白了,《桃花源记》讲“黄发垂髫”,天人也是一样。天人的大小便本来不臭的,快要死以前臭了,汗臭也出来了。再后来天人及天子,坐立不安了;何必天人,我们老年人在人世间也坐立不安了,坐的时候要枕头靠着,站久了都不舒服,天人也是如此。
“时彼天子偃卧林间,所有婇女与余天子共为游戏。”
这个时候天人要躺到野外去,这些天女就看出来,他快要死了。这是讲这一类天人的痛苦,天人也逃不了生死,乃至到无色界也是如此。所以没有跳出三界外,永远在轮回中,永远脱离不了痛苦。
我们固然比饿鬼好一点,不过,我有时候想想,我们比饿鬼还不如呢!你要把自己想通,这些地方要研究清楚,跳出三界外谈何容易啊!你说不成道要往生净土,连生天道都需要大的定力跟功德,何况佛净土,那更难了。不要说别的,就是想再来做个聪明人、富贵人,都是很难的。像我们这一堂人一样,多半穷,然后越穷越看不起人,常说他算什么,我又不求他。可是你又算老几?人家也不要你去求他。所以,不要傲慢,这些地方都要研究透彻才行。
这一段都是讲天人境界,为什么给你们讲这个呢?因为学佛的基本,以及六道轮回的现象,都要认识清楚。现在翻到第五卷,“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其中的资料都是与修定有关系的,而且每一点都关系到做功夫。
修禅定的苦与乐
有寻有伺即有觉有观,以现代话来讲,就是有感觉、知觉。所以我们现在打坐做功夫,都是在这个境界里,并没有跳出这个有寻有伺地的境界。
“复次于色界中,初静虑地受生诸天,即受彼地离生喜乐。”
我们修定,修到了初禅定,到了色界了。如果讲修定功夫的成果,修定就能生天,难道不用做好事了吗?而且如果要做好事,要培养福报,那怎么能够又要做好事,又去修定呢?(同学答:起心动念,念念善心。)
那是说空话,没有用。比如说我现在观想很多好吃的东西,请你们吃,你们吃到了吗?没有啊。所以密宗的观想,我也学过,如果说这样叫布施,我也会。譬如请诸佛菩萨来,我观想十供来供养,我一毛钱都不花,我尽量供养,尽量磕头。这种观想有什么用呢?这不过是修法的练习而已。
所以孔子讲过一句话:“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者也。”空洞的理想、说空话,不如以行动去救人。如果说你发慈悲,天天在修慈悲心,那都是空想。我这个话要注意,学宗教、学佛的人,都容易落于虚无飘渺的幻想中,一讲到实际做事时,每个人都在逃避现实,那有什么用?怎么会修得成功?
但是有个偷巧的办法,就是禅定,因为功德和福德都是从定来。为什么呢?得定是得消极的福德,与菩萨行不同;菩萨行是不准贪着禅定的,那是犯戒的。菩萨境界就是司马迁的这个话,说空言不如见之于行动,就是必须要有实际的作为,切实地做到。在菩萨戒,贪着禅定是不可以的;在小乘戒,禅定是培养福德。
菩萨戒也承认禅定是培养福德,因为你修禅定时,起心动念没有恶念了,所以它是功德。但为什么是消极的呢?因为在你禅定时,众生不知造了多少恶业,原子弹等杀人武器都发明了。可是不能说你没有能力发明这些东西,只因为你在禅定中,虽然不积极行善,倒也不去造恶业了,所以算是消极行了善。
大家想想看,一个人活在世上,哪里有不求人的呢?我们每天都在麻烦别人。生下来靠父母带大,就是在求人,求父母呀!一路长大都在求人。有些人自以为高雅,不爱名,不爱利,自己上班赚钱生活。请问,没有老板给你工作机会,你有班上吗?所以佛法要你报四重恩。我经常想,一个人活着,要妨碍很多人,当然也是大家彼此牺牲,才能活下去,学佛要把道理参通,才能起菩萨行。不要以为什么都不管,只管自己就对了。
你在这里有很多人供养你呀!什么人把环境弄得干干净净的呀?什么人出的钱呀?你何德何能来吃这一碗饭啊?你要把这个想清楚,不然你学佛,来生恐怕会变成一个糊涂蛋。你这样能往生吗?假使你往生了,我也一把就把你抓回来,你账还没有还呢!怎么能往生?要注意啊!禅定功德是消极的。
我是跟你们讲道理,不要认为是在骂人;如果你认为是骂人,你观念就错了,你就造了业了。我不过严肃又慎重地将理告诉你们,学佛要参通,不然学什么佛呀?讲很严重的话,是怕你们轻心地听过去,以为只有什么八识啊、般若啊才是佛法;一百个识也没有用!因为你不认识就没有用,千万要注意。
“第二静虑地诸天。受定生喜乐。第三静虑地诸天。受离喜妙乐。第四静虑地诸天。受舍念清净寂静无动之乐。”
得出禅的人就受生色界初禅天,得受“离生喜乐”的果报。第二禅生二禅诸天,受“定生喜乐”的果报。第三禅的境界,受“离喜妙乐”的果报。第四禅生色界诸天,受“舍念清净”的果报,也受“寂静无动之乐”的果报。第四禅天要搞清楚,同你们做功夫有绝对的关系。
“无色界诸天,受极寂静解脱之乐。”
定境超过色界,到了无色界时,果报是寂静解脱之乐。
“又由六种殊胜故,苦乐殊胜应知。”
天人境界有很多阶层,在多种阶层当中,苦乐都不同。天人的苦乐,等于我们人一样,贫有贫之苦乐,富有富之苦乐,各个的享受苦乐都不同,这都是修行的果报。
“一形量殊胜,二柔软殊胜,三缘殊胜,四时殊胜,五心殊胜,六所依殊胜。”
这一段是讲苦乐的形量、等差不同。假使我们学写文章,很简单,先把苦乐定一个原则,然后怎么苦、怎么乐?它这里的写法,是把相对的正反面都写,很科学。先讲苦,一个人生命受的苦,有六个原因。第一“形量”,就是我们的形体身量。第二“柔软”,相对就是硬化。第三“缘”,就是外缘,有钱无钱,住的房子好不好。团体住在一起,这个看那个不顺眼,那个看这个不顺眼,也是缘,是不好的缘。如果说你们十个人同住一个房间,你爱其他九个同学,这九个同学也爱你,那你一天到晚就舒服了。但是你做得到吗?就算与妈妈的缘,也都会有好有坏的,缘坏的会吵架,这就是缘不殊胜。第四“时,譬如我们生在这一个时代,是很苦的时代。第五“心殊胜”,心念思想不一样。第六“所依殊胜”,所依不一样。所以你们真能把本论经文读懂了,才是真学佛。转苦为乐
当何以故。如如身量渐增广大,如是如是苦转殊胜。如如依止渐更柔软,如是如是苦转殊胜。
他说这个苦乐是相对的,身量增大则苦转殊胜。“殊胜”就是更加,身量大就更加苦了。“依止”就是顺其自然,则转柔软,老了,牙齿掉了,就柔软了;眼睛的机能退化了。苦就大了,就是这个道理。这一路下来就都读懂了吧?开了窍了吧?
“如苦殊胜如是,乐殊胜义,随其所应,广说应知。”
与苦相反的舒服这一面,就是乐。譬如口干了,不冷不热一杯水在手,喝它一口,舒服啊!这就是快感,就是舒服。香港脚发痒了,袜子一脱,手一抓,好舒服啊!那也是快感。至于说享受,以苦为乐,哪一个众生不以苦为乐啊?天人也是以苦为乐。吃饭有个菜好吃,好吃是乐,是舒服,到了第二天肚子痛,用力拉不出来,不好受呀!苦呀。
所以你要把人生切实地参透,才好学佛,不然你讲空洞佛学有什么用呢?所以苦与乐是这样相对的。苦殊胜的相对,是乐殊胜,这个道理“随其所应”,互相地感应,如我刚才说给你们的,吃饭的舒服,上厕所的痛苦,这就是广说,扩展开跟你们讲,你们就懂了。你们的身心要在这个地方,切实体会。
“又乐有二种,一非圣财所生乐,二圣财所生乐。非圣财所生乐者,谓四种资具为缘得生,一适悦资具,二滋长资具,三清净资具,四住持资具。”
快乐有两种。我们感到快乐才是享受,所以人生所说的享受,是讲快乐的,绝不是苦的。二十世纪的现代人是享受主义,现代人的人生哲学,对过去、未来的人类而言,是个丢脸的时代哲学,因为没文化、没思想,只有现实,只讲究享受,对这个时代交了白卷。这是工商业发达的结果。
这里说的享受是什么呢?现在告诉你,一种是圣财所生的乐,一种是非圣财所生的乐。非圣财的乐分四种,资具是物质,生活的物质需要。“二滋长资具”,生命的营养,生命继续存在,还需要营养。“三清净资具”,现代人的用具都很清洁卫生,比古代好多了。古人所谓窗明几净,就很不错了,那个皇宫阴阴暗暗并不舒服;深山的神仙,一天到晚都泡在湿气里头,也不舒服。假使现代的话,暖气除湿机一开,多舒服啊,多清洁,多享受。“四住持资具”,饮食方面,中西餐,港式、日式······多好呀!下面有解释。
一,“适悦资具者,谓车乘衣服诸庄严具,歌笑舞乐,涂香华鬘,种种上妙珍玩乐具,光明照曜,男女侍卫,种种库藏。”
一切生活用具都有了,像抗战的时候,有人升了官,发了财,一回老家,一下子五子登科了,车子、房子、金子、妻子、儿子,都有了。人生在世,大家听歌、跳舞,有各种娱乐享受,住处富丽堂皇,佣人又多。像现代的大老板一样,员工很多,什么都有。昨天有位同学写信来告诉我一件事,他说:台湾有一位大企业家,在阳明山有别墅,像皇宫一样,佣人很多,客人一到,主人在楼上闭路电视一看,不想见就说不在,所以像皇帝一样,不容易见到。
我看了信就笑了一下,心中可怜这位朋友,大概没有享受过。在我看来,现在的物质,都不是享受。老实讲,我比这个更舒服的环境都享受过,其实这一切都是假的,你要把它看清楚。可是你们没有经验过,没有资格讲这一切都是假的,没什么了不起。
以前大陆有大富人家,那种豪华,你不能想象,家中的用具,起码都是玉器、银器、金器,他们就随便丢在那里,不在乎,这叫豪华;对钻石、宝石、金砖,他们都不在乎,随便摆着。而懂得人生的人,看也不看,为什么?金砖是金砖,当不了饭吃,没有什么稀奇的。
二,“滋长资具者,谓无寻思轮石捶打,筑蹋按摩等事”。
滋长资具,像现代的按摩、打太极拳、练气功,等等,都是保养身体滋长的,就是用这些方法,使这个生命滋长、成长。
三,“清净资具者,谓吉祥草、频螺果、螺贝满瓮等事。”
印度古人就比我们现代差得多了,那时中国瓷器还没有到印度,印度只有一种陶器。当时印度的享受是睡吉祥草,中国以前睡龙须草,比现代草席还要凉快舒服。古代的货币先是以贝壳代替钱币,汉朝以后是布币,钞票是元朝开始有的,这是世间之财,不是圣财。
四,“住持资具者,谓饮及食。”
住持是维持我们生命的饮食,这个是世间法,一般人的人生,基本需求就是吃喝的问题。
/新书推介/
修行人为什么会入歧途?为什么会理不明而不自知?该如何舍歧路而入正途?《瑜伽师地论》可说是唐代玄奘大师翻译的经典中最为殊胜的一部,其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被公认为学佛修持首要必读的典籍。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
南怀瑾著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是学佛修持者首要必读的典籍,是印度戒贤大师专为玄奘大师传授的佛法精髓,包括了从开始学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过程和修持方法。机缘因遇之下,南怀瑾先生于年在台湾十方书院讲解了该经,而《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就是他讲解的汇总。《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重点讲述声闻地部分,偏重于修持做工夫修定方面,尤其偏重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共法方面,以人我的实际经历加以说明,并配合义理讲解,目的在于领引修行者入正修行之路。
购书指南:扫描以上任一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xiangcaoa.com/zpjs/45651.html